早期预警雷达
远程雷达
早期预警雷达(early warning radar) 用于早期发现洲际导弹潜地导弹和远程轰炸机等目标的远程雷达,按其平台可分为地基雷达和海基雷达。
介绍
早期预警雷达(early warning radar) 用于早期发现洲际导弹、潜地导弹和远程轰炸机等目标的远程雷达。早期预警雷达是地面雷达预警网的组成部分,在其责任方位观测区的俯仰角上形成波束搜索扇面,不间断地对空监视,将探测到的上千个飞行体编成星历表,按衰变期不同,滤除卫星、陨石和极光等空间目标。一旦发现有可疑的来袭目标时,立即增加探测次数,算出来袭目标的弹着区和落地时间,估计威胁程度,并开始向空间防御中心报警,同时将目标参数送给目标截获和识别雷达,供反导弹拦截系统和防空系统参考。早期预警雷达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60年代采用固定阵面的机电扫描和抛物面单脉冲体制和70年代以来的电扫描体制。随着技术的进步,早期预警雷达正向着提高抗核能力、加大目标容量、提高抗干扰能力的方向发展。
作用
早期预警雷达的作用距离为4000~5000公里,对洲际导弹能提供15~25分钟的预警时间,对潜地导弹能提供2.5~20分钟的预警时间。对距离为400~600公里、高度40公里以下的巡航速度的轰炸机,能提供20~30分钟的预警时间。早期预警雷达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60年代采用固定阵面的机电扫描和抛物面单脉冲体制。大型固定阵面机电扫描体制的早期预警雷达采用截抛物面天线,对锥形弹头的作用距离约为4800公里,在俯仰面上形成双波束。大型抛物面单脉冲体制的早期预警雷达的抛物面天线,口径达25米。它对1平方米目标的作用距离为3200公里。
70年代以来,电扫描成为预警雷达的主要体制。它又分为频相扫描体制和相控阵体制两种。频相扫描体制的早期预警雷达的天线阵列宽300米、高15米、峰值功率10兆瓦、作用距离为 5000公里。有一种对潜地导弹早期预警的全固态相控阵雷达,它的工作频率为420~450兆赫,收发阵分开,采用共馈式阵面、低旁瓣,作用距离为5500公里,能对付射程为7800公里的潜地导弹。早期预警雷达的发展方向是:采用全固态化相控阵体制、提高抗核能力、加大目标容量和采用分布式结构体系的计算机;设计复杂的发射波形,自适应于地面杂波、海浪杂波和各种干扰环境,提高抗干扰能力。
预警雷达
预警雷达属于一种远距离搜索雷达,一般都采用12兆瓦以上的超高发射功率、高几十米宽几百以上的电动扫描天线阵列,工作频率在超高频(UHF)和甚高频(VHF)波段,用以减少大气收的损耗。因此作用距离可达几千公里,再配上相应的高性能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能在搜索的同时跟踪100~200个目标,主要用来发现远、中、近程弹道导弹,测定其瞬间位置、速度、发射点和弹着点等关键参数,为最高军事机关提供导弹预警情报。
部署要求
TBM(战术弹道导弹)的预警跟踪主要由天基红外预警卫星、早期预警雷达、制导雷达(或多功能雷达)分段配合协同完成,有些情形下还需要中继跟踪雷达的接力跟踪。在没有天基红外预警卫星的情况下,也可采用天波超视距雷达承担TBM助推段的探测任务,或将早期雷达前置部署以尽早实现对TBM的预警。
关于雷达部署,国内外文献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如何消耗最小的能量实现对区域的充分有效覆盖;
2)研究考虑地理环境条件下传感器的优化配置问题;
3)多传感器的配置规划及其对目标跟踪精度的影响等;
4)基于不同角度的雷达反隐身、抗干扰优化部署研究;
5)不同角度下的雷达组网问题分析与部署研究。
这些方法主要是面向技术角度,不是针对反导需求。针对反导需求的雷达部署研究资料较少,主要从最近目标指示点和雷达顶空盲区2个角度对目标指示雷达的部署要求进行了分析。
早期预警雷达部署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如雷达部署应为反导系统提供必须的预警时间;应能对TBM可能的发射区域进行全面监视;早期预警雷达还需要与其它传感器配合,以实现探测区域的分段衔接等。此外还有很多别的因素要考虑,如雷达探测精度需求和雷达交接班需求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10 21:29
目录
概述
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