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区农业与生态修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科技司的科研
根据教育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启动建设的工程中心项目建设期为两年,建设任务完成后教育部验收并正式授牌。
中心简介
2010年12月15日,教育部科技司组织专家在兰州对旱区农业与生态修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进行了验收。教育部科技司杨明海处长,验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薛群基研究员、副组长中国农业大学周禾教授等专家教授,我校副校长何晓东出席了验收会。我校科技处有关负责人、旱区农业与生态修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全体人员参加了会议。 专家组听取了由旱区农业与生态修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龙瑞军教授作的中心建设总结报告,通过现场考察研究平台、观看中试基地录像片、现场质疑和充分讨论后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是我国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加强资源共享、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组织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和聚集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组织科技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基地和平台。
建设方向
兰州大学旱区农业与生态修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紧密围绕西部干旱、高寒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这一举世瞩目的重大课题,致力于研究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的生态学原理与技术体系;草原生态、草地农业及生物多样性产生、维持机制与生态恢复技术措施; 旱寒生境生物抗逆机理与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兰州大学旱区农业与生态修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致力于为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面临的粮食生产、生物资源持续利用等国家经济建设攸关的关键性重大问题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西部生态环境,促进科技、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发展历程
2009年2月,由干旱与草地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旱区农业与生态修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牵头,联合中国治理荒漠基金会、甘肃省治理荒漠化基金会、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召开的荒漠化治理与产业化发展论坛在兰州大学举行,相关企业界代表也参加了论坛。
论坛分主题发言、讨论互动与行动规划三个单元进行,主要围绕以石羊河流域为代表的内陆河流域荒漠化防治和产业化发展的有关议题进行了一系列讨论,重点讨论了荒漠化治理的公益性与产业发展的关系、运用产业化途径破解荒漠化治理的瓶颈,并达成了广泛共识与合作意向。代表们一致认为,荒漠化治理功在千秋,商机无限;发展产业化、运作市场化将是荒漠化治理的必由之路。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副秘书长、理事长助理熊定国博士,甘肃省治理荒漠化基金会周权副会长(执行),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王爱勤研究员,国家新闻出版署顾永高局长,干旱与草地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旱区农业与生态修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李凤民主任等作了主题发言。本次论坛为兰州大学旱区农业与生态修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全方位参与荒漠化治理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011年4月-5月,应兰州大学旱区农业与生态修复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凤民教授和中心常务副主任、龙瑞军教授的邀请,阿富汗阿加汗基金会“干旱农业与草地管理技术”交流团在兰州大学旱区农业与生态修复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了技术交流与观摩学习活动。
交流团先后在定西、天祝、临夏和秦王川等地进行了实地学习观摩。考察了旱作农业、种草养畜、庭院经济、沼气生产、规模养殖、温室生产和集雨工程等技术,还参观了农机具、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对小型铺膜机、手持播种机非常感兴趣;考察了高山草原建设与管理、牦牛养殖管理技术、家畜冬春补饲技术、塑料暖棚建造技术等,并与牧户进行了座谈;参观了皮革、地毯、牛羊肉品加工厂和民族服饰用品生产厂、以及当地活畜交易市场;访问了位于秦王川的甘肃天润马铃薯种薯繁育公司及大棚蔬菜生产基地。阿富汗与甘肃省具有相似的地理地貌和气候特点,客人们一致认为,兰州大学长期研究和推动的旱作农业技术以及循环经济模式对阿富汗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通过野外考察、观摩、学习和室内专家报告、交流与讨论,访问团成员一致认为甘肃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独特实用技术对阿富汗以及中亚地区农牧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为此,龙瑞军教授与访问团负责人Andrew Billingsley先生和易绍良博士就双方开展进一步的培训和科研等问题确定了较详细的合作与交流项目和意向。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04 14:30
目录
概述
中心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