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西门。坐东面西,由两道瓮城、三通城门组成。城门上原建有城楼,楼虽无存。石柱础仍在。西、北两面墙体和中间隔墙,在“
文化大革命”中被占用单位拆除,现仅存东、西两面墙体和东、西两券城门。
该门原为
南唐京城的大西门,1366年,朱元璋下令改筑应天府城时,利用原有的大西门并加以扩建,增驻瓮城。石城门由二道瓮城,三道城门组成,三门直对一条直线上,构成南京西部城防的要地。石城门也是南京保存至今的4个明代城门(
聚宝门、
石城门、
清凉门、
神策门)之一。
1977年春.南京市政机具总站为建厂房,向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具文.要求拆除西门座。此时,适逢《毛泽东选集》第5卷出版。该市文保会分管地面文物保护工作的同志,根据《反对党内的资产阶段思想》一文中关于“关键是巩固集体领导,反对分散主义”指示里,把拆除北京城墙作为“大问题”而作出必须“先由党委讨论决定,再由政府执行”的规定.邀集南京工学院建筑系以及市园林处的专家,与市政机具总站负责同志一起。举行现场会议,统一了保护西门座的认识;再向市委具文请示.取得市委文教书记周伯藩同志的批准,保住了汉西门中蔚为壮观的主体建筑西门座。从而,使今日之
汉中门休闲广场保有了文化的深层蕴含。确保了对游人的吸引力。
1997年,南京市政府修复了
石城门部分瓮城,附近开辟为市民广场。 石城门门券两层,流通繁荣的商业大道。因靠近石头城,故称石城门。路面均铺“监石”,清代八卦洲柴薪由此车运入城,日久竟将监石碾碎。此门又称汉西门,或称旱西门,现存券门两个。
汉西门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据史籍记载,宋以前,长江直逼
清凉山。江水从鬼脸城下擦壁而去。汉西门外的
秦淮河古称淮水,在此与长江汇合。这里便成了“夹淮带江,以尽地利”的地方,成为当时南京的水陆码头。古人常以“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来描绘南京形势。在古代,要防北敌南渡。必先守住石头城;要阻止北敌登岸,必先把守码头;要确保码头,必先重兵设防于汉西门。汉西门成了古代南京城防的锁钥。东吴末帝孙皓出降晋军时,“一片降幡出石头”当在此处。清代康熙和乾隆南巡来南京,北返时均出汉西门登舟人长江。1842年8月26日。英国侵略军头目璞鼎查至上江考棚议约,也是由该门入城的。直至清末,江浙联军发起的光复南京之役,“辫帅”张勋带着败军,亦是由汉西门出城上船北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