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装鞋
鞋分类
时装鞋是近几年鞋行业延伸出来的一个鞋分类。主要特征以皮革面料为主,涉及时装男鞋和时装女鞋两种,按工艺分类为机注大众时装鞋、手工时尚鞋;按原材料分为真皮时装鞋、革面时装鞋等。时装鞋的商机和市场正在时尚潮流的引导驱动下得到更好的发展。
材质
皮面:采用纳帕皮、移膜、轻修面皮抗水性好,便于清洁和保养。
鞋底:采用聚氨酯底,具备密度低,质地柔软,穿着舒适轻便;尺寸稳定性好,储存寿命长;优异的耐磨性能;优异的减震、防滑性能;较好的耐温性能;良好的耐化学品性能等;橡胶底,结实耐磨,防滑性能好,里面的碳粒是耐磨的,橡胶则使得更有弹性,韧性。
消费群
多为广大答案年轻女性所钟爱,大家普遍偏爱价格便宜的革面鞋。
方法
鉴定鞋质量的好坏,需要从外观和内在指标两方面着眼。由于内在指标往往需要借助于检测仪器,对于一个消费者来讲,从外观上来鉴别鞋的质量更具有实际意义。从外观上,主要通过对鞋的材料(包括鞋面、鞋底、鞋里)质量和做工两方面来鉴别鞋质量的好坏。尺码可以度量,工艺以目测、手摸、捏、推为主。
1.鞋面(帮)
鞋帮是鞋主要构成部分之一。对于光面鞋,要看其是否柔软和丰满,用手按下鞋面后,是否出现松面现象,好的鞋面应该是丰满柔软,手感舒适,光泽均匀一致,无松面现象。对绒面皮鞋的鞋面,应注意检查其绒毛是否短而均匀,其色调也应一致。鞋里是鞋帮的一部分,它是为了补强鞋面、防止鞋帮延伸变形并改善脚感而使用的。所以,好的鞋里材料(如真皮革鞋里)应具有良好的触感、透气性和排湿性,且不易脱色。在缝制上,鞋里不应有皱纹和肥边。
2.鞋垫
通常的男鞋用内底后半截垫或后跟垫。女鞋用覆盖内底的全垫。鞋垫具有保持鞋内底清洁、覆盖内底的凹凸不平,以改善脚感的作用。因此,鞋垫应具有良好的吸、排湿性。在做工上,鞋垫应平展地黏附在内底上,不能有悬空之褶皱现象。
3.外底
从外表上来看,外底周边的结合状态应密切黏合而没有空隙,底面应平整。
4.鞋跟
不论是低跟还是高跟,首先要看其与鞋的配合是否自然平齐。对于半高跟以上的女式鞋来讲.下面两点更为重要:一是鞋跟应牢同地装在内底上.前后左右摆动不应摇晃;二是掌面应不小于鞋跟的底面。
5.内底
一方面,看内底的材料,最好是真皮的。另一方面,要用手强力按压腰档,相当于穿鞋时脚背的部分,纹丝不动的较好。在这种力的作用下,如鞋的沿口有变形,说明该鞋的质量有问题。
6.稳定性
将鞋放在平面上,鞋应马上静止不动,这样的鞋为稳定性好,这也是优质鞋的基本条件之一。
前景
经过了三十多年的粗放式快速发展,中国的制鞋业积累了很多矛盾,已进入了产业转型期。例如,以出口为主的制鞋产业,面对国际市场的萎缩,又加之来自主要市场国的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措施,中国制鞋业的下行压力较大,规模企业出现的同时,一批小企业倒闭。
早在几年前,因不断上涨的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以及汇率波动等因素,就有不少鞋企向东南亚地区转移生产基地。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启动,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地的鞋业发展迅速。2010年1-11月,越南运动鞋产值同比增长20.2%,规模以上皮鞋企业产值同比增长23.4%,对中国制鞋业造成十分大的潜在威胁。
数据显示,中国的制鞋企业的实力依旧十分强大。中国制鞋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凭借优质的投资环境以及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已经建立起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各种鞋类生产的产业集群,建立完善的鞋业成品和鞋材市场以及鞋类的研发中心和资讯中心等。
虽然中国制鞋业如今也面临着国内政策因素和劳动力成本上涨影响以及来自印度、巴西、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在中低档鞋类方面的竞争,在高档鞋方面又有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的竞争,但中国制鞋业的综合竞争优势仍然是其它国家难以匹比的。
是谁带头搞起时装鞋的呢?也许是从前那些国王或王后和其他有权有势的人。17世纪,查尔斯二世(1630——1685)号称“快活的君王”,他喜欢跑马、赌博、拥翠偎红,脚上穿的钝头鞋面上总要缀着丝绣的玫瑰花。朝廷的其他富有的男男女女也都效仿这位快活君王的风格,竞相在豪华和色彩上攀比。有时候,最有钱有势的人也会从工人阶级穿过的鞋子上面照抄鞋样。1555年pumps(注:英文中含有“泵”之意)第一次在英格兰被描绘为“薄鞋”,不用系鞋带,但像泵一样紧紧吸附在脚上。这种浅口鞋用软木或皮革做底,专为奔跑的男仆设计,他们在主人的车旁跑动,车子一停下来,就要准备替主人开门。到了1730年,年轻人、富人和躁动不安的人都时兴起这种鞋样来,此时它的料子已经用上天鹅绒了。
鞋跟的发明促成了最戏剧性的时装变化。起先,鞋跟也许产生于一种很实际的需要,为的是不让裙边沾湿雨水、泥水和雪水。近东的妇女也许在五百年前就已经发明了“chopines”(即软木高底鞋)。土耳其的妇女所穿的“超平”就像袖珍高跷,有八英寸高,木制,里面的衬垫是祖母绿和银丝。一根根皮带像凉鞋鞋带一样从周围把脚缚住。16世纪,意大利威尼斯脚穿“超平”的妇女如此之多,以至一位游客说,这个国家好像到处都是会走路的五朔节花柱。很快这种时髦传到了法国和英国,在那儿,“超平”高到了18英寸!
这种踩高跷的鞋子并没有完全吸引住人们。16世纪前期,一位无名的意大利鞋子设计师想出了一个奇妙的解决方法:鞋可以高起来,但却不像“超平”那样笨拙。当凯萨林·德·美第奇从意大利启航,去与奥尔良公爵完婚时,她的行李中带上了一样特别的东西:法国将要见到的第一双高跟鞋。
鞋子的前面是软木楔子,后跟较高,这就让凯萨林有了她需要的身高,能够直接地盯着看她未来的丈夫了。她丈夫后来成了亨利二世国王,高跟鞋跟着火爆起来。鞋匠们开始为左右脚制作不同的鞋底了(而不是像原来那样“直筒的”)。然而,这种软木或木头制作的鞋子跟高三四英寸,甚至达五英寸,穿鞋者的腿常常会肿胀起来,妇女为了不致跌倒,走路时仍不免像走高跷般地晃来晃去。法国人把这种新式高跟鞋具叫做“chaussureaport”,又叫“桥鞋”(因为下面的拱形)或“嗒嗒鞋”(因为鞋子发出的声音)。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08 11:54
目录
概述
材质
消费群
方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