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斯·昂萨格奖
美国物理学会颁发的理论统计物理学奖项
拉斯·昂萨格奖(Lars Onsager Prize)是由美国物理学会颁发的理论统计物理学奖项,每年授奖一次,是统计物理领域最有分量的奖项,地位仅次于诺贝尔物理学奖,多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曾获此殊荣。
奖项历程
设立背景
拉斯·昂萨格奖是由拉塞尔和玛丽安·唐纳利博士于1993年设立,以纪念拉斯·昂萨格。
历届获奖者
1995年:迈克尔·费希尔
1997年:罗伯特·克拉奇南
1998年:利奥·卡达诺夫
1999年:杨振宁
2000年:戴维·索利斯,约翰·科斯特利茨
2001年:伯特兰·哈尔珀林
2002年:阿纳托利·拉金
2003年:皮埃尔·奥昂贝格
2004年:约翰·卡尔迪
2005年:瓦列里·列波克罗夫斯基
2006年:罗德尼·巴克斯特
2007年:A.布克哈里斯
2008年:克里斯托弗·佩西克,戈登·拜姆,何天伦
2009年:B.Sriram Shastry
2010年:丹尼尔·弗里丹,斯蒂芬·申克
2011年:亚历山大·贝拉温,亚历山大·扎莫洛德奇科夫,亚历山大·泊里雅科夫
2012年:伊恩·阿弗莱克
2013年:丹尼尔·费希尔
2014年:格里戈里·E·沃洛维克,弗拉基米尔·P·米内耶夫
2015年:弗朗茨·韦格纳
2016年:马克·梅扎尔,乔治·帕里西,里卡多·泽基纳
华人得主
何天伦凭研究量子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ose-Einstein Condensation)理论获2008年拉斯·昂萨格奖(Lars Onsager Prize),成为首位取得该奖的港人,更成为该奖最年轻的得奖者。
IBM T. J. Watson Research Center涂豫海教授因在群集(flocking)理论的开创性工作开启了活性物质(active matter)的研究领域,并对其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获得2020年拉斯·昂萨格奖。
相关人物
拉斯·昂萨格(L. Lars Onsager)(1903~1976),美国物理化学家。1903年11月27日生于挪威奥斯陆,1976年10月5日卒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科勒尔盖布尔斯。1925年在挪威特隆赫姆大学获化学工程师学位。后曾在苏黎世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学习。1928年移居美国,先后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布朗大学任教。1933年到耶鲁大学化学系工作,自1934年起任教,直至1972年;1935年获理论化学博士学位,1945年任理论化学教授,同年加入美国籍。1947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72年到科勒尔盖布尔斯的迈阿密大学任理论化学教授。
拉斯·昂萨格一生最重要的科学功绩是对线性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理论的贡献。他于1931年证明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昂萨格倒易关系,为线性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主要理论之一。这一关系的确立和后来他所提出的关于定态的能量最小耗散原理,为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定量理论及其应用奠定了基础。因对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理论的贡献,昂萨格获得1968年诺贝尔化学奖。1925年他在电解质理论方面提出“昂萨格极限定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在统计力学中二维伊辛模型的严格解方面有重要贡献。1949年发表一篇论文,为液晶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统计力学基础。1951~1952年,他提出了有关金属抗磁性的理论。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03 08:27
目录
概述
奖项历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