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士兰锯鳐
锯鳐科锯鳐属动物
昆士兰锯鳐(学名:Pristis clavata)是锯鳐科、锯鳐属鱼类。昆士兰锯鳐是最小的锯鳐。身体稍扁平,相当像鲨鱼,这种鱼的长度至少达到3米。幼鱼出生时体长60-81厘米,成熟期长255-260厘米之间(雄性)。眼睛位于背部。和其他锯鳐一样,嘴和鳃位于扁平头部的下方,它们最明显的特征是长而扁平的喙(或吻),两边都有大牙齿。沿着身体的后部,小齿更加细长和凸出。与腹侧体表相比,牙本质较小,呈铺面状分布。两个下颌的口腔牙列相似,有许多排钝齿,尖部圆形,表面光滑。牙齿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磨损,这一点在沿着牙齿排前部的联合处(每个下颌的内侧连接处)尤为明显。背部体表呈橄榄褐色,头部较深,腹部逐渐变白或黄色。鳍的颜色通常比身体背面浅。
动物学史
1906年,萨缪尔·加曼(Samuel Garman)首次描述了昆士兰锯鳐,他是一位解剖学家,也是哈佛大学比较研究博物馆(MCZ)鱼类、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第一位官方馆长。1877年10月,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一条雄性昆士兰锯鳐,全长61.9厘米,被存放在MCZ并编目。该样本仍然是昆士兰锯鳐的代表性样本(称为“类型样本”)。由于铜染色,这件标本呈浅绿色。这种变色可能导致萨缪尔·加曼将昆士兰锯鳐描述为橄榄绿(锯鳐通常是棕色或棕褐色)。萨缪尔·加曼后来在他的1913年的专著《斜长石症》中描绘了这个标本。昆士兰锯鳐的有效学名是Pristis clavata Garman,1906年。曾把Pristis pectinata (Latham,1794)和Pristis pristis(Linnaeus,1758)误认为是昆士兰锯鳐的同义学名。锯鳐属学名Pristis是希腊语的“saw”。种名clavata来源于拉丁语clava,意思是“俱乐部”。
形态特征
昆士兰锯鳐是最小的锯鳐。身体稍扁平,相当像鲨鱼,这种鱼的长度至少达到3米。幼鱼出生时体长60-81厘米,成熟期长255-260厘米之间(雄性)。眼睛位于背部。和其他锯鳐一样,嘴和位于扁平头部的下方,它们最明显的特征是长而扁平的喙(或吻),两边都有大牙齿。小齿扁平,冠圆形。牙本质在所有发育阶段都是相似的,尽管较大的个体比年轻个体表现出更明显的牙冠。沿着身体的后部,小齿更加细长和凸出。与腹侧体表相比,牙本质较小,呈铺面状分布。这些“牙齿”深深地嵌在坚硬的软骨中,如果牙根受损,就不会再长出来。两个下颌的口腔牙列相似,有许多排钝齿,尖部圆形,表面光滑。牙齿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磨损,这一点在沿着牙齿排前部的联合处(每个下颌的内侧连接处)尤为明显。背部体表呈橄榄褐色,头部较深,腹部逐渐变白或黄色。鳍的颜色通常比身体背面浅。
栖息环境
昆士兰锯鳐生长在沿海地区、河口、红树林沼泽和河流中,更喜欢沙地和泥滩。在盐度为1-41‰的浅水(0.7-20米)中发现。在西澳大利亚的五旬节河上游10千米处以及邻近的河口地区也有发现。
生活习性
昆士兰锯鳐躺在海底时,可以通过每只眼睛后面的大洞将水吸入鳃中呼吸。当它们感到受到威胁时,它们可能会自卫,用它们强大的喙齿从一头锯到另一头。也可以用喙齿从海床上挑起猎物,攻击水中的鱼群,击昏并杀死它门。主食小鱼和甲壳类动物。
分布范围
可能灭绝: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留尼汪岛。
存在: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州、昆士兰州、北领地)。
繁殖方式
昆士兰锯鳐都是卵生的,胚胎只由卵黄囊提供营养,卵黄囊在子宫内提供能量。卵黄在幼鱼出生前被完全吸收妊娠期尚不清楚,但普通锯鳐(Pristis Pristis)的妊娠期约为5个月。幼崽可能是先生下来尾巴,他们的锯子在出生前被一层组织覆盖,以免伤害母亲。昆士兰锯鳐在澳大利亚北部雨季(大约11月至4月)分娩。产仔数仍然未知,但幼鱼被认为在生命的前3年生活在河口水域。据估计,该物种的寿命为34年。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2年 ver 3.1——濒危(EN)。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列入1999年《澳大利亚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法》。
列入1994年《澳大利亚昆士兰渔业法》。
列入2000年《澳大利亚北领地领土公园和野生动物保护法》。
列入1994年《西澳大利亚鱼类资源管理法》。
主要价值
昆士兰锯鳐偶尔会在以其他物种为目标的商业刺网和拖网渔业中被捕获。像所有的锯鳐一样,它们的鱼翅在亚洲的鱼翅市场上出售,它们的肝脏被加工成油,皮被制成皮革。鸡蛋、肝油、喙和胆汁在中药中都有使用。他们的巨齿也作为宗教供品和古董出售。
参考资料
Pristis clavata.edgeofexistence.
Pristis clavata.iucnredlist.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5 22:38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