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埂基地海拔1888米,自1975年正式投入使用以来,见证了中国体育事业尤其是足球事业的发展历程。海埂基地已成为以足球训练为龙头,以游泳、网球、篮球、排球、垒球、壁球、橄榄球、
沙滩排球、跳水、田径为主体的综合型多功能高原训练基地。
海埂基地拥有接待楼4幢,可容纳900人住宿,还配有可容纳600人同时就餐的运动员餐厅。10月,第七届全国残运会射箭、聋人篮球、
轮椅网球和
轮椅击剑4项比赛提前在海埂基地成功举行,
残运会正式开幕后
硬地滚球和盲人柔道两项比赛也将在这里举行,是本届残运会举行比赛项目最多的场馆。
为了迎接全国残运会比赛,昆明海埂体育训练基地全方位、大范围地对场地、场馆进行了无障碍改造,并在10月份前全部完工。在硬件设施改造的同时,基地还针对残疾人运动员的特殊性对服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比如盲人柔道的运动员眼睛看不见,服务人员就要对他们实行一对一的服务,在就餐时做到“助餐”,帮助盲人运动员打来饭菜甚至亲自喂到他们的嘴里。
海埂建成初期的荣耀是如今任何一个训练基地所无法企及的。虽然集训是由当时的国家体委强制施行的,但海拔1888米、四季气候温暖如春的地理条件却对任何一支足球队有着不可抵御的诱惑力。于是,骑自行车10多公里去一睹心目中偶像的青春年少,背着干粮在海埂守上一整天的痴心年华,送别一个个朝夕的恋恋风尘,成为了许多昆明球迷一代传一代的难忘记忆。 在足球队的带动下,女足、女垒、游泳……越来越多的运动队也把海埂作为集训的基地,而且一呆就是10几年。
海埂的这种热闹景象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海埂决策者要把海埂建成中国体育通向世界体坛起点的初衷。但回过头去想想海埂曾经的辉煌,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统包一切的大气候是造就这种辉煌的最直接原因,而这种“辉煌”的结果,是使包括足球在内的多种运动项目在相当长时期内诞生出海埂集训一类的“中国特色”,并随着中国足球一次又一次“冲出亚洲”未果而新招百出。即使是在1994年推出了职业化改革以后,12分钟跑、限薪令、转会摘牌制……这一系列带有强制性管理色彩的“新事物”依然层出不穷。
作为这些措施的“诞生地”或这些措施上演的舞台,海埂一方面有着改革见证人的荣耀,另一方面也无可避免地要去承受这些措施所产生的种种后果,去背负来自各方对这种与中国足球职业化进程不谐和之声的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