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昆明理工大学下设二级学院
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昆明理工大学二级学院之一,学院被列为云南省环境科学与工程高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历史沿革
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前身为昆明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与化学工程系。
1958年下半年,昆明工学院先后增设钢铁冶金专业和化学工程系,成为云南省高校第一个化学工程系。
1960年,化工系增设了人造石油、合成橡胶、工程化学(放射化学)三个专业。
1961年9月按照云南省委决定,化工系迁至蒙自原滇南大学原址,建立昆明工学院滇南分院,保留五个专业。
1963年8月,昆明工学院滇南分院撤销,化工系由蒙自迁回昆明工学院,根据需要,专业设置调整为基本有机合成和无机物工学两个专业。
1974年,云南工学院成立。昆明工学院抽调机械系、化工系老师支援云南工学院建设;昆明工学院成立自控系,化工系化工仪表教师调整到自控系。
1978年,冶金工业部决定在原昆明工学院设立环境工程系,下设环境工程、环境监测两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分配,成为中国设立最早的环境工程系之一。
1982年,环境工程专业被国家批准为全国首批环境工程专业工学硕士授予点之一。
1990年,环境工程系更名为环境工程及化学工程系,简称“环化系”。
1986年,被国家环保局批准为甲级环境影响评价持证单位。
1995年,被国家教委、国家环保局授予“全国环境教育先进集体”。
1999年,原昆明理工大学与云南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昆明理工大学,环境工程和化学工程系撤系建院,更名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0年,环境工程专业被国家批准为环境工程博士授予点。
2002年,新设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系。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根据2020年5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设有环境工程系、环境科学系和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系,开设4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根据2020年5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有教职工88人,其中专任教师75人,正高职27人,副高职26人,讲师26人,博士学位获得者66人。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各1人,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2人,云南省“兴滇人才奖”、云南省敬业奉献模范、云南省产业领军人才各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2人,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人才9人,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0人;有云南省高等学校名师工作室1个。
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宁平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宁平
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宁平
国家教学名师:宁平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潘波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潘波
国家级教学团队:废物资源化及综合利用教学团队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
教学建设
根据2020年5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1个,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个,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云南省一流本科专业2个,云南省重点建设专业1个,云南省特色专业1个,云南省区域特色高水平大学品牌专业1个,云南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云南省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
学院被列为云南省环境科学与工程高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环境工程
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环境工程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环境工程
国家精品课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环境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昆明钢铁控股有限公司
云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资源环境科学)、环境设计
云南省重点建设专业: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资源环境科学)
云南省特色专业: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资源环境科学)
云南省区域特色高水平大学品牌专业:环境工程
云南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
云南省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环境毒理学
学科建设
根据2020年5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云南省一类重点学科1个云南省A类高峰学科1个,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名列B+,位居全国10-20%。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环境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
专业硕士学位点:能源与环保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环境工程
云南省一类重点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
云南省A类高峰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根据2020年5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国家工程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云南省重点实验室1个,云南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云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创新团队3个,云南省高校工业污染场地修复科技创新团队1个,校级创新团队6个。
国家工程中心: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国家工程中心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冶金及化工行业废气资源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云南省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土壤固碳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云南省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工业废气净化及资源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
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环境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环境土壤科学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恶臭挥发性有机物控制重点实验室
云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高校水污染控制技术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云南省级创新团队:土壤环境与生态安全、工业废气净化及资源化利用、水环境新型污染物防治
科研成果
根据2020年5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7项;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000余项,出版论著50余部,发表SCI/EI收录论文500余篇,专利授权1000余项;近五年科研经费规模达2.14亿元。
2015-2019年,学院承担各类项目496项,科研规模22,787.98万元,到款总额14,270.42万元,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101项,总经费10789.32万元,项目到款7899.64万元;省部级项目69项,总经费6269.36万元,项目到款2163.36万元。
2015-2019年,学院共发表论文829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53篇,EI收录论文86篇。学院共授权国家专利247项,其中发明专利152项,实用新型专利95项。
合作交流
2000年,学校被教育部列入JSPS-MOE中国环境核心大学,2007年9月,承办了中日核心大学项目交流第13、14届年会。2000年开始,与德国特里尔应用科技大学互派留学生,2005年10-11月宁平带领15名优秀本科生到德国访问;2007年10月马丽萍、2008年11月宁平和张德华分别带领二十余名本科生到德国交流访问,2009年德国16名本科生到学院交流访问。
文化传统
院训
环泽天下,学达四境
环天下:具有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泽天下:以惠泽天下为学习目标,学以致用,经国济世。
“四境”:人生追求的四种境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为志存高远,把个人抱负追求与家国情怀相融合。水、气、土壤、生物四个关键环境要素。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四方面学科基础。四方疆界,意为学习、研究放眼全国、全域,有全局观、大格局。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蕴意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关注水、气、土壤、生物等重要环境问题,采 取“产、学、研、创”四位一 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志存高远,有家国情怀,能学以致用、经国济世的优秀人才。
院徽
院徽(LOGO)以象征环境和生命的绿色为主色调,内部抽象主体形似地球,也形似一幅天地画卷,天地和谐,中间为水、气,寓意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泽天下”的使命。
内部主体下半部形似翻飞的浪花,代表了昆明理工大学环境人积极活跃,开放创新的学习心态和工作作风;下半部又形似层叠的绿水青山,代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护绿水青山,谋生态发展”的美好愿景;上半部形似一片树叶,象征着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关注生命、自然和人类,“学达四境”的宏大胸怀。
整体形态似翻腾海浪之上的扬帆远航之舟,表达了环境人不懈奋斗、力争上游的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学院领导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潘学军
院长:潘波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聂蕊
副院长:田森林、曾和平
历任领导
参考资料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大事年表.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本科生教育 -> 专业设置.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11 17:4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