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国卫,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在古甬东地设立翁山县。下辖富都、安期、蓬莱三乡。“翁山”一名则因境内有翁山而得。这是
舟山群岛第一次建立县级政区。县治初设义页河,后移于镇鳌山旁。
历史沿革
昌国县 北宋置。
公元771年(唐大历六年)临海人袁晁揭竿起义,连陷浙东诸州县,并一度占领翁山,翁山县因此被撤销。
公元1073年(北宋熙宁六年)王安石在鄞州任县令,上奏朝廷重置县治。宋神宗批准这一奏请,在旧翁山县地重置县治,名昌国。“意其东控日本,北接登莱,南连瓯闽,西通吴会,实海中之巨障,足以昌壮国势焉。”
公元1278年(元至元十五年)因“海道险要”、“户口倍增”升县为州,名昌国州。此时,舟山有居民22600余户,126000余人。
1369年(明洪武二年)撤废昌国县,
1687年(清康熙二十六年),舟山群岛建县县名定海。康熙题“定海山”扁额。他以为“舟”是动的物体,不太平,不如以“定”为好,“海定则波宁”。以祈“海波永定”。1841年9月,英军再度进攻舟山,定海总兵葛云飞偕寿春总兵王锡朋、处州总兵郑国鸿,率军民抗击,是为震惊中外的“鸦片战争定海保卫战”。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清政府将
定海县升为直隶厅,直属浙江省。
民国元年(1912)11月(清宣统三年九月)定海光复,改定海直隶厅为定海县。
翁山县,昌国县,昌国州,定海县先后属明州,庆元府,庆元路,明州府,宁波府管辖。治所一直在今天舟山市
定海区。
位置
昌国卫象山县西南八十里。北去府城三百五十里。洪武十七年,置卫于昌国县城内。二十年,徙卫于县南之东门山。二十七年,以东门悬海,薪水艰阻,徙后门山,跨山为城,周七里,即今卫也,是为明代四大海防名卫之一。永乐十五年修葺,成化间重修。嘉靖三十二年,复营缮以御倭,城控临海洋,屹为保障,领所四。
石浦守御前千户所象山县西南百里。北去府城三百七十里。旧置于县南十里石浦山,洪武二十年,改建于此。阻青山为城,周不及五里。永乐十五年重修。嘉靖三十四年,复完葺。前临石浦关口,切近坛头、韭山,乃倭夷出没咽喉要路,翼蔽昌国,此为门户。
石浦守御后千户所同上。《志》云:石浦去昌国十余里,城下一带水涯,可以栖泊战船。对面有山,即石浦旧城,今谓之石浦关。关外大洋,有山曰坛头,倭盗出没处也。宁郡之冲,以石浦、昌国为最。寇自南来,必由三门、林门、下湾门、东门四路而入,寇自东来,必由牛栏基洞下门而入,备御切矣。
钱仓守御千户所象山县西北三十里。北去府城二百六十里。洪武二十年建,四面阻山,城周三里。永乐十四年,重修。嘉靖三十二年,增葺。城东临大海,至大嵩港约一百里,南为涂次烽堠,外接竿门、蒲门等处,西北至湖头渡海,为大嵩所界,乃昌国之藩篱,与大嵩相为犄角者也。
爵溪守御千户所象山县西五十五里。北去府城二百七十里。洪武三十一年建,永乐十五年重修,成化中增葺,嘉靖三十二年又缮治。西北阻山,东南负海,城周三里,孤悬海口,直冲韭山,东逼大海,西并钱仓,南以游仙寨为外户,北以象山县为喉舌,亦称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