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熹(生于1130年于1200去世)。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人(今
江西婺源)。出生于延平,晚年挞居建考亭,曾伞讲紫书院,故父别称考亭。绍兴进士,历仕
高宗、孝东、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秘阀修撰等职,从事教育四十年,刘经学、史学、文学、乐律有相当成就。
在辨伪方面,更是成绩斐然.从《朱于洛类》中考知,朱熹所辨的伪书已达五十余种。他眼光敏锐,论证稿审,非同时代一吸学者所能及。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善于总结自己的
经验,把考辨古书真伪的力法,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就是“一则以其义理之当否而知之,二则以其左验之异同而质之”(《晦淹先生文集卷十八.答哀机仲》)、并说“未有台此两边.而能真正膛度悬断之者也”(向上)。这与他论述校勘训访“一以
文势义瑚及它书之可证验者决之”的指导思想完全一致。这些见解,初步构成了他整理文献方面的理论体系,值得进一步总结和探讨。除《吕黎先生集考异》以外,朱烹还著有《阴符经考异》一卷、《
周易参同契考异》一卷,这两书部属道家,本身也没有多大价值,朱熹为作考异,只是随文没释,应届笺注之体.虽与《昌黎集》同名,为考异而性质不同,自不能并列为校勘成果。
朱熹素以理学家而著称于世,因而其校雠学成就往往未受到充分的关注,诚如王欣夫先生所说:“他也兼长校雠,却被他的学问所掩,后人少有注意到的。”其实《考异》作为一部校雠学著作,集中体现了朱熹的校雠思想、理论、原则、态度和方法,故而在文献学研究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将《考异》置于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的宏观背景下,旨在考察其在学术史上的价值。一、从文献学研究角度看,《考异》作为一部校雠著作,在中国校雠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朱熹以理学著名,但在学术上并不排抵考据,相反,训诂、考据、校勘等皆为其全部学术之基础。他一生校书不辍,据统计,共校著作83种,其中经部21种,史部17种,子部21种,集部24种。《考异》在其晚年成书,用力最勤,成就最大,是其校雠著作中的代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