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邮驿是明代专门负责运送军需品和贡品的机构。
基本概述
明代邮驿,明代中央管理邮驿的机关为兵部
车驾清吏司。 在明代,除了兵部外,还有一个与邮驿有密切关系的机构,即通政司。 站、递、铺三者紧密结合、互相补充,成为明代邮驿的三种基本组织形式。“符验”是公差人员驰驿的证明(凭证或
护照),没有符验的人严禁驰驿。明代的符验包括符验、勘合、火票三种类型。明代洪武年间创建的明驿是从正驿名、开驿路、恤邮传、定驿制、严法纪、惩
贪官等方面着手的。 明代的急递铺网路以县(州)前总铺为中心,向四方辐射,逐铺相接,形成遍布全国的递铺网路,并与
水马驿站相衔接。 明代在地方上,邮驿受布政使与按察使双重领导,而以按察使为主。 明初的会同馆,设于首都所在地,为全国驿站的部枢纽。明代邮驿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即:一是征收驿银,横征暴敛,累害于民;二是支应
驿差敲诈勒索,营私舞弊。
三大特点
明代邮驿有三大特点:
第二,重视边疆驿站建设,西藏及云贵高原都开辟了驿路;
第三,纠正邮驿运行中的不正之风,打击特权阶层私用驿马等现象。
历史典故
到了明代,洛阳邮驿焕发生机,扔掉了元代的冷板凳,重新走到台前。明政府在洛阳置河南府,下设1州13县,即陕州、洛阳县、嵩县、
宜阳县、永宁县(今洛宁县)、登封县、孟津县、新安县、偃师县、
巩县(今巩义市)、渑池县、陕县、阌乡县、灵宝县。
河南府东起巩县,西至灵宝,设10驿,依次是:洛口驿、首阳驿、周南驿、函关驿、义昌驿、
蠡城驿、甘棠驿、硖石驿、桃林驿、鼎湖驿,再往西是潼关驿,入陕西境抵长安城。
当时,以洛阳为中心,往北边走是从周南驿出发,渡黄河至河阳驿,抵达太原;往南边走也是从周南驿出发,经龙门驿、汝州驿抵湖北襄阳——明朝把
洛阳建成交通枢纽,把周南驿建成中心驿站,使东西邮路和南北邮路在此交会。周南驿当时有驿马69匹、驿夫131人,驿马和驿夫数量均居全国首位。而其东边70里的首阳驿,则只有驿马33匹,驿夫加上杠夫共50名(见《洛阳市交通志》第371页)。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发现元朝留下的驿站名称多为蒙古语,认为这是亵渎中原文化,就下令整顿驿站,把230个“不雅驿名”改为汉名,把元朝的“站”一律改称“驿”,大刀阔斧树立明代邮驿新形象。
除重视中原驿站建设外,明朝还开辟了边疆邮驿。当时贵州彝族有个女首领名叫奢香,她愿意接受明朝统治,但明朝派去的封疆大吏——都指挥使马晔(一说
马烨)破坏民族政策,视奢香为“鬼方蛮女”,时常侮辱奢香。奢香的部下很气愤,劝她起兵反抗,奢香却忍辱负重,派信使赴京师,向朱元璋举报马晔。
朱元璋怒斩马晔,奢香进京谢恩。朱元璋问她:“我帮你除掉了马晔,你该怎样感谢?”奢香说:“我要帮陛下统治好贵州彝民,让他们世代臣服。”朱元璋笑道:“这是你应尽的义务,不能算作报答。”奢香又说:“从贵州往四川,仅有一条小路,现已阻塞不通,我愿出钱出人,将其开辟成驿路,以此报答陛下。” 她返回贵州后,修通560里山路,建起9个驿站,从此朝廷公文可直达云贵边疆。这成为邮驿史上的佳话。
西南通邮后,明朝还在东北、西北边疆开辟驿路,设置驿所,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先后设置9个军事重镇,号称“九边”,沿边8000里均设驿站,互通信息。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又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建45处驿所。
整顿与创新
明朝还在西藏修建了驿路。 鉴于
元代邮驿管理混乱,
朱元璋下令大力整治邮驿腐败,对耍特权者进行打击。他有两个附马,一个驸马叫郭镇,他从辽东出差回来,私带了3捆榛子,沿途令驿夫运送。朱元璋知道后很气愤,对郭镇说:“你把运费如数补上!”同时在通报中写上郭镇的姓名,在山海关沿线各驿站张贴,让郭镇做了公开检讨。
朱元璋的另一个驸马叫欧阳伦,用驿马走私茶叶。其家奴尤为猖狂,强征驿车为其运货,还谩骂殴打驿夫。朱元璋闻知此事十分震怒,赐死欧阳伦,下令把其家奴也处死。
这两件事对邮驿震动很大,也影响到后世。200年后的嘉靖统治时期,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张居正,从自身做起整治
驿政。他的儿子返回原籍参加科举考试,他专门交代不能用官府驿马,自己出钱雇车。他的父亲过生日,有人巴结逢迎,派来驿车驿马,他坚决谢绝,让仆人背着行李,自己骑着毛驴回乡祝寿。他发现甘肃巡抚的儿子擅自
骑驿马,立即对其严肃处理,剥夺其世袭
官荫的权利。
明代邮驿在建设中注重创新,成立了递运所,专门负责运送军需品和贡品。递运所的设置是古代运输的一大进步,使货运有了专门机构,定点、定线、接力运输,并把陆路、水运很好地结合起来。明代水运中还实行过一种“马快船”,即利用水路快速运输贡品。
明代还开创了“民信局”,这是新兴事物,是民间自发经营的通信组织。关于其兴起有两种说法,一说从四川兴起。明朝永乐年间,
四川居住着一批湖北麻城、孝感的移民,他们思念故乡,组织同乡会,每年推选代表返回家乡探望一次,并把移民们的信件带回家,后成为固定组织,俗称“麻城约”,为民间通信组织。另一种说法是,明代为官者多用绍兴人当幕僚,俗称“绍兴师爷”,他们分散在各省督抚巡按衙门中,联系广泛,成为帮派,互相之间经常有书信往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民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