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惟馨
汉语成语
明德惟馨(拼音:míng dé wéi xīn)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周尚书·君陈》。
成语出处
西周《尚书·君陈》:“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明德惟馨”。
成语故事
春秋初期,晋献公为实现霸业,积极扩军,拓展疆土。为了夺取崤函要地,决定南下攻打虢国,但虞国与虢国相邻,为晋国攻打攻虢国的必经之地。晋献公害怕两国联合抗晋,便采用大夫荀息的计策,实施各个击破。
于是晋献公派大将里克发兵讨伐虢国,并先派荀息去向虞国借路。荀息说:“需用垂棘之璧和屈地所产的良马作为礼物赠给虞公,带着重礼去借路,虞国就一定会欣然答应。”晋献公说:“你要这两件东西都是宫中传下来的宝贝。如果他们接受了我们的礼物而又不借给我们路,那可怎么办?”荀息说:“如果他们不借路给我们,就不会接受我们的礼物;如果他们接受我们的礼物就一定会借路给我们,没有什么好担忧的。”虞公在宫中接见了荀息,他看到宝玉和骏马后,就一口答应了荀息的请求。
具有远见卓识的虞国大夫宫之奇,早就看清了晋国的野心。他力谏虞公,先驳斥了虞公对宗族关系迷信,接着又指出存亡在人不在神,应该实行德政,民不和则神不享。他说:“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里说:‘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又说:‘黍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又说:‘人们拿来祭祀的东西都是相同的,但是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品。’如此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神灵也就不享用了。神灵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消灭虞国,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神灵难道会吐出来吗?”可是虞公不听,最终落得了被活捉的可悲下场。
成语寓意
中国自古就有“德者,福之基也”的说法,强调道德是人类幸福的基础所在。在民间的门额或门匾上也多有题写“厚德载福”“德门福庆”“德茂福盛”之类吉祥词语,体现了民间百姓对德福关系的看法。古老的先民们都相信,不管是对于个人、家庭还是国家来说,道德都是幸福的基础。以德治政是儒家所一直提倡的,也是儒家政德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如果从政者崇尚道德,在施政时能够以道德作为依归,那么他就会像夜空中的北极星一样安居中央,百姓则像其他星星心悦诚服地环绕着他运行。
成语运用
“明德惟馨”指真正能够发出香气的是美德。
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
东晋·葛洪《抱朴子·道意》:“明德惟馨,无忧者寿,啬宝不天,多惨用老,自然之理,外物何为!”
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三·昭夏乐》:“五方来格,一人多祉。明德惟馨,於穆不已。”
参考资料
明德惟馨.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3 20:10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