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振江,1969年底入伍,陆军少将军衔。中国著名电影事业家、制片人、评论家及作词家,原
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现任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
组织协调《大决战》、《
大转折》、《
大进军》等影片的剧本审定,军事预算,投产摄影,双片审查工作。同时领导并组织全军电影发行放影、宣传评论、技术管理等工作。
撰写
电影发行、放影、宣传、管理方面的文章30多万字,发表了百篇影评文章,在各类报刊登载40余篇,有的荣获中宣部组织的“
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优秀评论文章;
从70年代到80年代,无论是飞沙走石的内蒙古边防
戈壁大漠,还是烟波浩渺的南中国海岛礁哨所……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深情地说:“我常年在基层跑,非常熟悉部队。战士们对知识、文化的渴求,对优秀文艺作品的期盼,我比谁都感受得深,理解得深,也更深切地掂量到了一个部队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所以,当上八一厂厂长后,我首先想到的就要为战士们服务,为基层部队服务,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
上世纪90年代,明振江调总政从事影视管理方面的工作之后,还是经常挤出时间下基层、走边防。他曾到过有“生命禁区”之称的海拔5473米的世界最高人控雷达站——西藏
甘巴拉空军雷达站,去过水天一色、远离大陆的
西海群岛,到过人迹罕至、冰天雪地的
喀喇昆仑山,调研官兵们对文化影视的需求。正是这种对基层官兵的理解和热爱,激发了他后来作为电影厂厂长的创作冲动、灵感和
激情。“为基层官兵拍片、拍反映军人生活的影片、拍广大官兵喜欢的影片”,成为他矢志不渝的追求,也是他在复杂多变、形形色色的各种浪潮面前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把握正确方向的思想指南和力量源泉。
40多年军旅生活的陶冶,给了他不凡的智慧和胆识,更给了他军人的气魄和果敢。2008年
5·12汶川大地震后过去两个小时,地震灾区所有的通讯联络都已中断。在这分秒必争的非常时刻,明振江以他军人特有的敏锐和快速反应能力,迅速组织召开动员会,决定立即派4名摄影师火速赶往地震灾区
抢拍镜头。
可是,他们没有想到,当天和次日飞往四川的航班已经无票,明振江马上亲自出面和总参作战部联系,让这4名摄影师搭乘军用飞机直飞灾区。原计划是5月13日早上9点起飞,结果因情况紧急,明振江零点得到电话通知,飞机改到凌晨5点起飞。他来不及睡觉立即赶往机场,亲自为同志们送行。途中,他为大家预想了在灾区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细心的他在路边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里,买了一些饼干方便面巧克力,到了机场分给他们。 正是由于明振江的精心安排,八一厂摄影师是最早赶到灾区的电影摄影师。是他们在震后24小时内,也就是在5月13日就拍成了35毫米
电影胶片,为这次震惊世界的大地震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影片资料。5月14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到
北川察看灾情,一看居然有人在废墟里拍电影,总理身边的央视时政记者上前询问,当得知是八一厂的摄影师早在头一天就来到现场工作时,总理非常感动,他说:“你们这么快就能赶到现场,非常了不起啊!这些记录要永久保存。”
2008年9月,军事博物馆举行抗震救灾大型展览。中央有关部门领导前去审查,觉得地震灾区的影视资料不够理想。当得知八一厂有最早、最原始的灾区纪录片资料时,指示他们立即把胶片调过去。这些真实、丰富、感人的电影资料镜头,令许多领导和观众为之动容。
后来,八一厂将这些影像资料运用在故事片《惊天动地》中,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之后,八一厂又拍摄了一个内部参考纪录片《为了生命》,其中有解放军官兵奋不顾身抢救伤员的经典镜头,有我军军医抢救“
芭蕾女孩”
李跃的全部过程,据说摄影师为此跟踪拍摄了将近48小时。《为了生命》在我军对外宣传中起了重要作用,获意大利国际军事电影节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