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智寺》是宋代章望之创作的一首诗。
诗词正文
重复青山里,双峰锁寺门。
楼耸排云阁,松盘过路根。
注释
宁海县梅林镇山坳小寺——明智寺传来小男孩朗朗读书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其间不时还夹杂婴儿的啼哭声。
慈眉善目的智良师父长得肥头大耳,像布袋和尚。他正抱着小不点呵呵地笑,两颊现出深深的笑涡:好好好!大声哭,对肺好......抬头又对义工保姆说:过些天带小毛头去拍片,看看这俩指头能割否?小不点是师父捡来的,这小不点每个大拇指上都多了一个手指,师父考虑到小孩长大后会自卑,所以要给他做手术。
或许是小不点的父母看到生下来的孩子竟然多了两个指头,胸口又有两个大肿块,不想要了,把婴儿送给十多年没生孩子人家;但那户人家看看孩子样子大概也不想养,就又把他抱到梅林派出所。值班民警看着这刚出生的婴儿啼哭,头都大了,不知怎么办好。婴儿送来时正好是休息日,找谁去带孩子啊?想来想去,想到了明智寺的智良师父,大慈大悲,一定会收养这个孩子,只是这小不点实在太小了,还刚出生的啊!
智良师父双手合十:阿弥陀佛,罪过罪过!这是一个生命啊!就抱回了寺里。师父先带着婴儿去医院看好了胸前的两个大肿块,但抱回婴儿时正好是大暑天,胸部的肿块医好了(拍片后发现是心脏有问题,经红十字会帮助去上海做了“搭桥”手术),湿疹又出来了,全身上下没一处不红肿,医院开的药膏也敷不好,急得师父坐立不安,夜里都做恶梦。师父的善行感动了村里的一个阿姨,她来做小孩的保姆,用土办法治好了婴儿的湿疹。
民警之所以会想到把刚出生的婴儿交智良师父抚养,是因为明智寺确确实实是可怜人的福地。当时师父已经收留了好几个孤寡老人(其中一位是八十八岁老妪)、一个智障青年(现出家,智良师父的徒弟),还有生癌症的重病人以及一个九岁的小男孩。
那个九岁小男孩是云南来的,父母离异,家里很穷,食不果腹。父亲在梅林镇打工,没钱送孩子上学,更没时间管孩子;孩子饥饿难耐,到处偷东西,住户家,菜市场,超市里......被偷的人很恼火,打了他以后就把他扭送到派出所,民警苦口婆心地教育了一番只能又送还他父亲;父亲对这个顽劣的孩子管教方法除了拳打脚踢还是拳打脚踢。这孩子总是遍体鳞伤,身上没一处好肉,现在头顶还留有一条极大的疤痕。但这之后小男孩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偷、偷、偷......已经形成恶性循环。民警苦口婆心之余已经忍无可忍了,因为他们每天的工作都变成专职处理这小男孩了。
偶然有一次,民警与人聊天时说起这件头疼事情,其时智良师父正好在场,师父就说:阿弥陀佛,把他送到寺里来吧,可怜的孩子!
小男孩初到寺里,上天入地,顽劣的本性一览无遗,逃跑了三四次,躲在乱石堆里,猪鸭圈里、厂房后墙缝......找到后,师父一遍一遍地教他读《弟子规》。九月一日,梅林小学开学,托人联系,送他去读小学(梅林派出所所长为师父行动所感动,每天亲自接送孩子上下学)。师父对众生的大慈大悲的爱也感化了这小男孩。现在大家看到这小男孩完全不同以往,文明礼貌有教养,看到有客人,“阿婆”、“阿姨”、“叔叔”、“哥哥”、“姐姐”叫得很亲切。客人给他食物,他会先交给阿婆去供养佛,供养师父。
小男孩已经把明智寺当成了自己真正的家,下大雨,寺里场地上到处积水,小男孩挥着锄头一处一处地捅阴沟,连续两小时还干得很欢,不喊累。
明智寺里那个智障小师父,是智良师父最早收留的。小师父因为智障,生活不能自理,对家人来说,是个累赘。智良师父知道后,把他带到寺里来照顾他,教他念经、学佛,也许是有佛缘吧,智障青年也随师父出家了。奇怪的是,他是平时连话都说不全的人,跟着智良师父后,竟然学会念大部头的深奥的佛经,有的甚至能整部整卷地背出来。而且他也像智良师父一样非常善良有爱心,知道癌症病人病入膏肓很痛苦,他就每天为那个病人念经回向,希望她能摆脱痛苦。
智良师父的善行不胜枚举。有个妇人死了两个老公,自己也生癌而死。留下一个十一岁、一个四岁的女儿,家徒四壁,连出丧的钱都没有。师父知道后二话没说,自己带头出钱,信众募捐帮那可怜的妇人出丧。而师父自己是非常节约的,很老的菜根也绝不舍得扔,总是切细了自己煮了吃,师父用后的碗筷就像洗过一样干净。阿婆感慨地说:普陀山出来的师父都是这样的啊!对照师父他们,我们是否想过?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说起智良师父善举,寺里的阿婆们眼里泛泪花:帮忙阿姨说抱不动病人(住在寺里生癌的重病人,女性),师父竟然说让他抱,罪过罪过!
补记:据海上明月云,明智寺建于唐代,古时称明珠寺。寺名很有诗意,浊世遗明珠,看原来的寺名好像是尼众修行的道场;现改为明智寺,跟智良师父很相符合,世上真正大智慧者往往是大慈悲的人。“恶事向己,好事与他,利他忘己为慈悲之极也”,是为智良师父的写照。
前段时间听说那个叫王斌的小男孩又出走了,自由散漫惯了的他,隔段时间就会闹点事出来,这说明人的感化工作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