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版大藏经》,明代佛经。
张掖大佛寺藏经殿藏。这部佛经保存之完整,装帧、印刷之精美,工艺、
书法、绘画技巧之高超,使人无不倾心赞叹。1991年,著名考古学家宿白鉴赏这部佛经后赞不绝口:“精品,精品,它不仅是佛教文化在张掖的历史见证,也是很美的书画作品。”
简介
1992年,著名佛学专家、全国佛协会长赵朴初称它为“国粹、国宝”。1993年7月,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这部佛经为国家一级文物。1996年8月29日,佛经中的“金经”又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确认为国宝。
人文历史
这部藏经是明英宗皇帝以”朕体天地保民之心,恭成皇曾祖”,“上为国家祝禧,下为生民祈福”而“颁赐天下”的。佛经全称《大明三藏圣教北藏》(以下简称《北藏》),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由明司礼监在北京开始雕版印刷,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雕印完毕。随后,钦差讲经兼赐宝藏的圆融显密宗师道深即至张掖,负责陆续运来佛经的移交、讲授及管理事宜。从明英宗正统六年(1441年)至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历经五年,《北藏》才陆续运至张掖。
这部《北藏》,共计6361卷,分作636函,总数达1621部,分别封装于明代制作的10个大经橱中。《北藏》按原目录排列顺序,依“千字文”为序编号,自“天”至“石”每字一号,每号一函,每函10卷,用锦绢制成的内外套及包袱裹封。经橱呈长方体,高2.17米,宽2.14米,进深0.62米。每个橱内,制64个经匣(类似抽屉),每匣装一函经。目录与佛经同期雕印,连同明英宗颁赐大藏经圣旨分四卷,摺装成卷,包装入橱。
这部佛经,人藏保管及编目排架十分严谨科学,极大地方便了诵阅经卷的僧侣。远在550多年前的明代,在经典管理上采取近似现代图书分类管理的方法,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个创造。在佛经的管理制度上也是非常严格的。根据明英宗颁赐的圣旨看,一是有专管机构和人员,二是制定有严格的管理制度。由于“敬奉守护”,“敢有违者,必究治之”,因此使大藏经得以妥善保护。
这部藏经,集各宗派经籍、戒律、论藏之大成,篇目繁多,内容丰富,是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明版《北藏》。《北藏》收有《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妙法莲花经》《华严经》《金刚经》《涅槃经》等1612部,全部经文用隽秀工整的楷书抄写,木板雕印。印经为纸本,每版25行,折为5个半页,每半页5行,每行17字。共计18万页,3000多万字。经卷长38厘米,宽12.7厘米;每函经卷的卷首印刷有精美的单线白描版画一帧,纵43厘米,横60厘米,内容为曼荼罗、佛像画、说法图、经变画等,雕刻刀法遒劲,线条流畅。经卷画套及卷封用清一色的蓝绢包装或彩绢锦绣装帧,中间贴纸书写经名、卷数,显示出藏经的珍贵和皇家经典的高雅。
这部大藏经中最为珍贵的部分是用金、银粉书写的600卷《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此经是明英宗正统六年(1441年)钦差镇守陕西、甘肃御马监太监兼尚宝太监鲁安公王贵奉赦命书画名士以《北藏》经为蓝本抄写的。王贵不惜巨资书写这部现今国内保存的惟一明代金银粉写经,一是为了“上以图报列圣庞赐之洪恩,下以孝资宗祖栽培之厚德”;二是超度已故父母昭勇将军王公吴氏淑夫人之“泛慈航登彼岸”;三是祈求佛祖护佑自己久病不愈之身早日康复。不幸的是他“未竟志愿,不遂而殁”。他的副手尚宝监、左少监、李贵,继承其遗志,于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年)完成了这部长达二十多万字经卷的抄写。写经用的是绀青纸,以金银粉调汁,用毛笔正楷书写。60函经首部有用金粉精绘的佛画曼荼罗,并“裁绫锦以装潢”。金银粉写经,每卷长38厘米,宽12.7厘米,每半页85字。另外,还有清代顺治年间至清圣祖康熙三年(1664年),弘仁寺僧纲司刘道津,总理长老熊祖柄、吕方佩等募化,邀集书画名流用金银粉书写的五部佛经。其中《华严经》60卷,《涅槃经》42卷,《报恩经》7卷,《胜王经》8卷,《心地观经》8卷,共125卷。这些明、清写经,均用正楷书写在绀青纸上,字体隽秀工整,苍劲有力。尤其是卷首佛画曼荼罗等,充分运用传统的中国画线描技法,用不同的构图、线条表现其内容。用线极其精巧讲究,不同的对象或物体用不同的线描技法表现,用线或细若发丝,直若琴弦,或弯如流水,曲若行云。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首的一幅0.2平方米的曼荼罗中,描绘近百个人物,个个眉目清秀,衣饰飘洒,构图对称工整。一幅《涅椠画》中,用金粉把释迦牟尼涅椠时的情景描绘得生动感人。佛祖面容恬静安闲,两眼半睁半闭的释迦有“视之若醒,呼之则寐”感。10个举哀弟子,神态各异,惟妙惟肖。清代金粉写书卷首有部分五彩佛画,用金粉勾绘,石青、石绿、丹砂、朱红等着色,富丽堂皇,庄严肃穆。这些佛画堪称宗教画中瑰宝。
自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皇帝颁赐《北藏》于张掖大佛寺后,大藏经就作为镇寺之宝被僧众妥善珍藏保管。清世祖顺治四年(1647年),甘州回民米刺印、丁国栋发动反清起义,起义军在与清将张勇的战斗中,一些散兵游勇趁火打劫,寺内佛经锦绢包袱被劫夺,并造成九百余卷佛经失毁。从清世祖顺治十年(1653年)开始,大佛寺僧纲司刘道津组织寺僧善信等人,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以姑苏坊刻本或其他藏本为蓝本,与武威罗什寺联络,对《北藏》失毁经卷进行补抄,对经卷的封皮、函套、裹经包袱也进行了整修。这项补救工作一直持续到清圣祖康熙三年(1664年)才完成。1941年,国民党马步芳部要进驻大佛寺,为保护大藏经,国民党张掖县党部委员、佛协会长张声威与大佛寺住持妙显商议,并请来其他寺院和尚,把经橱全部泥封在藏经殿佛龛内,使之免遭厄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位名叫“本觉”的尼姑常住藏经殿看管佛经。1962年大佛寺被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大藏经才重见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