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经书院
元皇庆元年时,在江西所建造的书院
明经书院位于江西婺源,元皇庆元年(1312)胡淀建,有大成殿、讲堂及斋舍等。
书院介绍
捐田350亩,建屋200间。其前有明诚、敬义二塾。知州黄维中聘胡炳文为山长入主教事,请于朝得赐额“明经书院”,国子司业吴澄有记。历10年而“学者盈千人,遂上其名数于官,造州学大成殿”,“一时弦诵之盛,盖甲于东南”。后任山长有余元启、李惟诚、胡世佐。元至正十三年毁于兵。明成化十六年(1480),知县丁祐等重复,中作堂为讲道之所,左有祠以奉炳文,右为室以居诸生肄业者。学士程敏政有记。后圮。万历十二年(1584)邑侯万国钦率族人重修,邑人潘士藻记之。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合族移建于凤山东麓。
相关简介
考水的书院
考水自唐末宦官胡清后,一直重视教书育人,有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曾拜题考水为“明经学校,诗礼人家”的题词为证。光绪《婺源县志》说:元至大三年(1310),乡人胡淀为纪念始祖明经进士胡昌翼,同时也是纪念朱熹的题词,创建了“明经书院”。知州黄惟中还呈请朝廷赐“明经”额匾。一时“四方学者云集”,“历数年,学者至盈千人”。元至正十二年(1352),书院遭兵炎焚毁。万历十二年(1584),邑侯万国钦谕合族重建。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考川胡氏合族将书院从原西山麓移建于凤山东麓。
受明经书院影响,考水在历史上还先后建有石丘书院、云峰书院、藏书楼、藏云楼和精舍、文昌阁。洪武二十年的《明经胡氏宗谱·序》中曰:“考川富贵繁丽,吾无所羡;惟比屋书声,他处所无,为可敬羡耳。”
朱熹为何为考水书院题辞?因为其父朱松与考水胡昂(字平甫),是重和戊戌年(1118)同科进士,重和戊戌年婺源还有1名进士,名叫余道潜,沱川理坑村人。
考水的名人
明经胡氏由于重视教育,故村人多能刻苦攻读,并在科甲上取得了骄人的成就。考水村除胡昌翼于公元925(?)年荣登明经科进士第外,根据民国庚申《婺源县志·科第》统计,自北宋熙宁至南宋咸淳的165年里,村中有16人登进士第。
考水皇子墓
令人瞩目的明经胡氏始祖皇子胡昌翼墓,已有1002年的历史,几经修整,至今保存完好。
墓地为凤字形,墓葬为八卦形。门堂前立有一方青石古碑,刻阴文篆书“始祖明经胡公之墓 ”八个大字;碑座左右分别镌有篆书“明经胡氏”、“三延并茂”字样,期望胡昌翼3个儿子(延进、延宾、延臻)宗族繁茂,代有名流。
拜谒皇子墓,须穿过九级坦地,然后再登九层“金阶” (含九九归一意),方可抵达群山围拱、云气凝集的坟陵。民间相传,这是块风水宝地,预言后裔一定会得到祖宗的遗泽和荫庇。果然,宋、元期间,出了以胡伸为代表的胡氏“七哲名家”,清代出了制墨名家胡开文、江南六大富豪之一的胡学梓、红顶大贾胡光墉,现代出了著名学者胡适等,使“明经胡氏”成为天下大族。
伫立皇子墓前,近处佳木葱茏,远处云树依稀,前方峰峦九重,后方叠翠群山,顿感九分肃穆,十分庄重。回首明经胡氏的来历,不禁令人感慨不已:
考水村明经胡氏本姓李,为李唐帝室之胄。对明经胡氏改姓和迁入婺源,《婺源县志》、《考川明经胡氏宗谱》中都有较详的记载:公元904年(唐天佑元年)正月,帝都由长安移迁洛阳,二月,昭宗至陕州,因洛阳宫阙未建成而滞留。三月朔日,皇后何氏产小皇子。四月,朱温奏:“宫室已成,请发车驾。”御驾途中,昭宗已察朱温欲篡权。遂遣宫人谕:“皇后新产,未任就路,请俟十月东行。”朱温怕夜长梦多,遣牙将寇卿速至陕州,督促昭宗东行。”何皇后与昭宗知道事情已难以逆转,便将新娩小皇子裹以御衣,侑以珠宝,破指血书交内侍朗胡清(又名胡三公, 婺源人)和奶娘乘乱逃脱,匿讳民间。
朱温先杀李晔,继而杀何皇后与诸皇子,其中有九个皇子被朱温投尸九曲池中。 据查文献,唐昭帝李晔前十七子,皆有名号,唯独何皇后在陜州所生的小皇子无名无号,且下落不明。是胡清匿皇子南逃徽州婺源考水隐居,留下李唐龙种一根血脉。从此君随臣姓,皇子改李易胡。
皇子胡昌翼21年后荣登明经科进士第。当其正欲赴任时,胡清破墙掏出龙衣御衫,珠宝血书示以太子。把大唐败落的历史和江山易主的故事浓缩在皇子胡昌翼眼前,让昔日皇子全然醒悟。为此他终身不仕,耕读乡里,建明经书院讲学传道,怀古于幽谷,射猎于大泽,访友于僻壤,舒胸于高台。胡昌翼著有《周易传注》三卷、《周易解微》三卷、《易传摘疑》一卷。
因胡昌翼荣登明经科第,乡人敬称为“明经公” ,其后子孙世以经学传家,署其族号曰“明经胡氏”。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1 17:21
目录
概述
书院介绍
相关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