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一卷,或分为正续二卷,八十余则。内容多记当时杂事,亦颇有记诗、论诗之语。书中多记著者当时见闻及朝野文人轶事,涉及苏轼、司马光、王安石、黄庭坚、晁补之、沈括、刘贡父等文学家多人。又多谈论诗文,或评论唐人及时人诗歌短长,或研讨诗歌技巧,并录有不少时人诗作。又作者曾多次至黄州,故书中记黄州之风物民俗者亦不少。 书中评杜、韩、柳诗称:“老杜语韵浑然天成,无牵强之迹”;“子厚诗律尤精”;“退之以高文大笔,从来便忽略小巧,故律诗多不工”,于此可见其论诗之旨。另有述吴正宪、王中甫、王介、赵周翰诸家行事、诗风,殊多可采。书中语言活泼,颇多谐谑语,如记长安有安氏者,家藏唐明皇髑髅,作紫金色,其家事之甚谨,因尔家富达,有数子得官,遂为盛族。后其家析居争髑髅,遂斧为数片,人分一片而云。余因谓之曰:“明皇生死为姓安人极恼。”合坐大笑。时秦学士观方为贾御史弹,不当授馆职,余戏秦曰:“千余年前贾生过秦,今复尔也。”闻者以为佳谑,而秦不欢。但亦有张皇鬼神的荒诞之言,如记采石中元水府祠的韩干画马一轴。祠前人说,顷年张唐公罢太平守,过祠下,见之不能舍,乃令画工模易取去,以模者纳庙中。及行,他舟皆发,独载画一舟,引之不动,其势自沉。张公大恐还旧,本舟乃安。吕与叔,长安人。
此书《宋史˙艺文志》不载,书前亦无序言,惟书末有黄州守陈升庆元庚申(1200)识语,称「其间纪黄事尤详。因刻板道院」,则此书宋时已有刻本。《
皕宋楼藏书志》卷一一著录嘉靖覆宋本。今传有一卷及正续二卷本两种,然内容无异。前者有《续百川学海》、《顾氏文房小说》、《唐宋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版本,后者有《学海类编》本。今有:《明道杂志》中华书局1985年版;《明道杂志》大象出版社“宋人笔记”第二编,2006年版。
张耒(公元1054年—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世称宛丘先生、张右史。生于
楚州淮阴(今
江苏淮安市),祖籍
亳州谯县(今
安徽亳县)。善属文,为“
苏门四学士”之一。苏轼说他的文章类似苏辙,汪洋澹泊。
神宗熙宁六年进士及第,任临淮主簿,元丰元年(
1078年),为寿安尉。元丰七年(
1084年),迁咸平丞,元祐初年(
1086年)授秘书省正字,历秘书丞、著作郎,官至起居舍人。绍圣三年(1096年),管勾明道宫。哲宗亲政后因列为元祐党人,徙宣州,哲宗绍圣四年(
1097年),谪监黄州酒税。元符二年(
1099年),改监复州酒税。元符三年(
1100年),
苏辙北归,张耒闻讯作《寄子由二首》。徽宗时,通判黄州,知兖州,召为太常少卿,出知颍、汝二州,复坐党籍落职。在颍州得知苏轼死讯,举哀行服。崇宁元年(
1102年),被指为元佑党人,贬房州别驾,黄州安置,五年,归淮阴。晚年留居陈州。政和四年卒,年六十一。
史称其诗效白居易,乐府效张籍。如:〈田家〉、〈海州道中〉、〈输麦行〉多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以及自己的生活感受,风格平易晓畅。著有《柯山集》五十卷,《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存武英殿聚珍藏版福建本、广雅书局本。《张右史文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印旧钞本,《宛丘集》76卷,有《四库全书》本。见于《宛丘集》而不见于《柯山集》的诗文,已辑入《拾遗》中。《
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司马温公,当世大儒,博学无所不通。虽已贵显,而刻苦记览,甚于韦布。尝为某言,学者读书,少能自第一卷读至卷末,往往或从中,或从末,随意读起,又多不能终篇。旋光性最专,犹尝患如此。从来惟见何涉学士案上,惟致一书读之,自首至尾,正错校字,以至读终,未终卷誓不他读,此学者所难也。何涉蜀人。 王荆公为相,大讲天下水利。时至有愿干太湖,云可得良田数万顷,人皆笑之。荆公因与客话及之,时刘贡父学士在坐,遽对曰:「此易为也。」荆公曰:「何也?」贡父曰:「但旁别开一太湖纳水,则成矣。」公大笑。贡父滑稽而解纷多此类。
杨大年奉诏修《册府元龟》,每数卷成,辄奏之。比再降出,真宗常有签贴,有少差误必见,至有数十签。大年虽服上之精鉴,而心颇自愧;窃惴上万几少暇,不应能如此。稍访问之,乃每进本到,辄降付陈彭年。彭年博洽,不可欺毫发,故谬误处皆签贴以进。大年乃盛荐彭年文字,请与同修。自是进本降出,不复签矣。
范蜀公不信佛说。大苏公尝与公论佛法其所以不信之说,范公云:「镇平生事,非目所见者未尝信。」苏公曰:「公亦安能然哉?设公有疾,令医切脉,医曰寒则服热药,曰热则饵寒药,公何尝见脉,而信之如此?何独至于佛而必待见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