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舞(易县摆字龙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舞(易县摆字龙灯),河北省易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河北省易县西陵镇忠义村位于清西陵,它始建于清代雍正元年(1723年),原为建造泰妃陵的内务府衙门,辛亥革命后更名为“忠义村”,摆字龙灯即在这里长期流传。易县的“摆字龙灯”因在龙体道具内置灯并以龙体摆出各种汉字而得名。据传,摆字龙灯最早是清乾隆年间由承德离宫带到泰陵(雍正帝陵墓)衙门来的,为体现雍正在位13年,龙体为13节。清光绪年间摆字龙灯又由泰陵衙门转到泰妃陵衙门(位于今易县忠义村)。
按照习俗,每年正月初四为易县摆字龙灯出会的日子。在清代出会首先给泰妃陵衙门的官员拜年,而后由其官员率领,到泰陵衙门拜年,而后,再到各陵衙门拜年。拜年时龙队要摆出“正大光明”“立(利)见大人”等恭拜字样。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守陵机构瓦解,守陵人员转为农民,此习才有所改变。
像其他龙文化活动一样,易县摆字龙灯一开始也带有明显的祭祀性质,出会前要搭盖神棚,祭拜神灵,并做娱神表演,随后才在本村和邻村表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易县的摆字龙灯已演变成为农民节庆期间的群众性娱乐活动,不讲究严格的出会仪式和祭龙内涵,甚至单纯地作为民间舞蹈形式参与各种赛事、演出。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主要形式
易县摆字龙灯由14人表演,引龙人“蜘蛛”在前领舞,另外13人分别举着龙头、龙身、龙尾摆字。表演常在晚上进行,届时先让周围的光线全部暗下来,而后在锣鼓镲铙的伴奏下,一条火龙夭矫起舞,舞龙者不断变换队形摆出汉字,组成“天下太平”“安居乐业”“立(利)见大人”“正大光明”等吉祥祝福的词句。龙灯队形变化丰富,有龙摆尾、地卧龙、天卧鱼、龙塔垛、跑八字等多种形状。在整个表演中,龙尾可以单独行动,每个字的最后一笔均由龙尾完成,每摆好一字,龙尾都要绕场一周,再到达应在的位置,显示出轻松幽默、灵动活泼的特色。
演出方式
易县摆宁龙灯不受场地限制,既可街头、场院演出,也可登台献艺。演出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行进中的演出,这种表演因受到行进地形的局限,队形较单一,即便这样,表演者也可以根据地理的变化随机进行各种花式表演;另一种为场地演出,其队形多变,能够充分发挥演员的表演技能,使表演更具完整性。
音乐特点
易县摆字龙灯乐队由打击乐器(锣、鼓、镲、饶)、长苗子(古代军中号角,无音阶,长约1.20米,形似低音唢呐)和一面大筛锣组成。有“踩街点”“头通”“二通”和“耍龙点”四个曲牌。
服装特征
易县摆字龙灯的服饰多沿用清代的服饰,服饰多为红色或黄色等喜庆的颜色,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服饰大多都轻便合体,能较大程度地满足舞龙表演的需要,并能舒展自如。
表演道具
易县摆字龙灯由13节龙身组成,另加领龙绣球1个。龙身又称“龙节”,外罩绘有龙鳞、龙爪的龙衣。每节龙身长1.2米,直径约0.5米,节中央有一个固定的把手,身内设三环套月式蜡烛签3个。这种蜡烛签设置精巧,舞动时烛火始终朝上,不会熄灭。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易县摆字龙灯对于弘扬满族文化传统、保护和发展民间艺术具有推动作用。
易县摆字龙灯可以依靠变化队形,摆出13笔画内的汉字,因表演对象不同,能摆出多种应景字形,营造出喜庆祥和的氛围。易县摆字龙灯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传承状况
易县摆字龙灯的传承人年事已高,加上当地民众的文化保护意识不强,导致易县摆字龙灯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传承困难,濒临失传,亟待抢救保护。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易县文化馆获得“龙舞(易县摆字龙灯)”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龙舞(易县摆字龙灯)项目保护单位易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3年2月18日,摆字龙灯、狮子会、小车会等49道民间花会在河北省易县文化广场上演。
2017年9月24日,恋乡2017首届民俗文化节在保定易县太行水镇拉开帷幕,易县摆字龙灯在活动中进行了表演。
2018年,“狼牙山大剧场”大型实景演出“情系狼牙山”上演,演出节目中就有易县摆字龙灯。
2018年2月18日,在中央电视台7套主办的全国农民新春联欢会上,易县摆字龙灯摆出了“岁岁平安”4个大字,向中国人民拜年。
2020年1月17日,以“平安吉祥迎新春,古韵福地过大年”为主题的河北易县第二届“民俗风情年”活动在清西陵开幕,易县摆字龙灯在活动中表演。
荣誉表彰
2013年,易县摆字龙灯代表河北省参加中国广西南宁第十一届山花节舞龙大赛,获得金奖。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02 08:27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