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中断十年的
高考制度恢复,一批“知青”的命运由此而改变,并被投入到与先前的生活完全不同的时代洪流之中。在这潮头多变的三十年里,他们执著地行走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努力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性格;在汹涌而来的滚滚红尘中,也不曾失却超越性的人文关怀。为着一个信念、一份眷恋,他们不懈地寻觅着。这里的每一本书所记录的就正是他们自己三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他们的经历、感受、体悟、思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姿态。
赵园,原籍
河南尉氏,1945年2月生于
兰州。1969年由
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曾在
河南农村插队,后任教于
郑州的一所中学,直至1978年考入北大中文系研究生班。自1981年起,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学术工作,先后出版有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著作《艰难的选择》(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论小说十家》(
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
北京:城与人》(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地之子》(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等。1990年代转向关于明清之际思想史的研究,出版了《
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制度?言论?心态—〈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续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易堂寻踪——关于明清之际一个士人群体的叙述》(
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想象与叙述》(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一书获首届“长江读书奖”专家著作奖,《想象与叙述》或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于学术研究之余,
赵园还从事散文写作,出版有散文、随笔集《独语》、《窗下》、《红之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