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花阁位于
清漪园万寿山东部,始建于
乾隆十五至十九年之(1750年-1754年),是一座佛楼,昙花阁的平面呈六角形,象征
昙花盛开时的六朵花瓣。咸丰十年(1860年)全部建筑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三年(1887年)在昙花阁遗址上改建成
景福阁。
光绪十三年(1887)完成对昙花阁遗址的勘测后,由雷廷昌负责重修设计,留下了2个未实施方案。方案一:延续了原来的星形平面,阁由三层改为一层,周边的宇墙、栅栏门、须弥座等延续了现状勘测时的格局和样式。方案二:较方案一更为简化,周边仅保留了宇墙,栅栏门、须弥座均消失。对比清漪园时期的昙花阁,可以看出,颐和园重修时计划延续原有新奇的建筑造型,但由于经济实力,不得不一再简化,最终完全放弃星形平面,改建一座单层三卷歇山的景福阁。
清漪园时期的昙花阁是一座佛楼,昙花阁的平面呈六角形,象征
昙花盛开时的六朵花瓣,立面为两层阁楼,重檐攒尖琉璃瓦顶,檐口下有垂莲柱的装饰。周围有四柱49楼牌楼六座,另有栏杆18堂。(疑点:清代档案原文如此。按现代实际修建,四柱楼牌不能有49楼)榆木高拱柱,松木额枋,青砂石套顶,青白石夹杆,海墁礓礤,九样绿色琉璃脊瓦。昙花是佛教尊崇的花卉,有祥瑞、灵异之意。昙花阁内上下两层都供奉着佛像,是一座造型丰富、又很别致的佛阁。
昙花阁平面六角星形,是正六边形的一种变体,其目的是为获得一种新奇的建筑平面形式,以丰富园林建筑造型,类似的处理还有颐和园画中游澄辉阁的平面。昙花阁折柱花板式的外檐也是为避免与园内其它点景楼阁外檐的雷同。从室内陈设来看,昙花阁是一处佛教建筑。从平面构图上看,其周边环绕6座牌楼,牌楼之间番草纹宇墙相连,转折处设有上置佛堂、嘛尼杆的八方须弥座6座。这种环形中心集中式构图是佛教曼陀罗图式的再现,突显了佛教这一主题。宇墙上的番草纹,须弥座上的佛堂、嘛尼杆和飘扬的经幡,都强化昙花阁的宗教山林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