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等(magnitude)是衡量
天体光度的量。为了衡量
星星的明暗程度,古希腊天文学家
喜帕恰斯(Hipparchus,又名
依巴谷)在公元前二世纪首先提出了星等这个概念。星等值越小,星星就越亮;星等的数值越大,它的光就越暗。在不明确说明的情况下,星等一般指
目视星等。
简介
星等是天文学上对星星明暗程度的一种表示方法,记为 m。通俗的说法是星星的等级。
天文学上规定,星的明暗一律用星等来表示,星等数越小,说明星越亮,星等数每相差 1星的亮度大约相差 2.512 倍。1 等星的亮度恰好是 6 等星的 100 倍。每相差0.1星等的亮度大约相差1.0965倍
天空中有
一等星21 颗,二等星有 46 颗,三等星 134 颗,四等星共 458 颗,五等星有 1476 颗,六等星共 4840 颗,共计 6975颗。更亮的为 0 等以至负的星等。例如,太阳是 -26.7 等,
满月的亮度是 -12.6 等,
金星最亮时可达 -4.9 等。
我们把肉眼能够看到的最暗的星设定是 6 等星(6m 星)。天空中亮度在 6 等以上(即星等数小于 6)也就是可以看到的星有 6000 多颗。当然,同一时刻我们只能看到半个
天球上的星星,即 3000 多颗。而当今世界上最大的
天文望远镜能看到暗至 24m 的天体,而
哈勃望远镜能拍摄得到的最暗星等达 30m。
恒星的真正亮度还可用光度表示。光度就是恒星每秒钟辐射的总能量。恒星的光度由它的温度和
表面积决定。温度愈高光度愈大;恒星的表面积愈大光度也愈大。恒星的大小和温度是决定恒星光度的两个重要物理量。恒星的光度与绝对星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绝对星等相差 1 等,光度相差 2.512 倍。例如绝对星等 1 等星的光度是绝对星等 2 等星的光度的 2.512 倍,是绝对星等 6 等星的 100 倍。这和星等与
视亮度之间的关系是类似的。
恒星之间的光度差别非常大。以太阳为标准来比较,
织女星的绝对星等是 0.5 等,它的光度是太阳的 50 倍。
超巨星“
天津四”的绝对星等大约是-7.2 等,其光度比太阳强五万多倍。还有一颗在星空中极不起眼的天蝎座“
尾宿三” ,视星等只有 4.7 等,但它的绝对星等是 -10.2 等,它的光度几乎是太阳光度的 150~180 万倍。光度超过太阳的 100 万倍的恒星比比皆是。
天文学家把光度大的恒星叫做巨星,光度小的称为
矮星。光度比巨星更强的叫超巨星。从表面积愈大光度也愈大的规律可以知道,光度大的巨星,体积也大,光度小的矮星,体积也小。太阳是一颗黄色的矮星,相比之下光度比较弱。但还有比它更弱的矮星。
光度用每秒辐射多少
尔格(尔格/秒)来表示。不仅适用于光学波段,也适用于其它波段,如红外、紫外、射电、X 射线及 γ 射线波段。它是恒星本身所固有的,表征其辐射本领的量。
太阳的光度是 ,知道了恒星的绝对星等后,就可以对比太阳的光度,得到恒星的光度L。
起源发展
公元前二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在
爱琴海的
罗德岛建立观星台,并在天蝎座看到一颗陌生的星。为了描述这颗前人没有记录的星星,他决定绘制一份详细的
星图。经过顽强的努力,这份标有上千颗恒星位置和亮度的星图诞生了。喜帕恰斯将恒星按照亮度分成等级,最亮的二十颗作为一等星,最暗的作为六等星,中间又有二等星、三等星、四等星、五等星。喜帕恰斯在 2100多年前创立的“星等”的概念一直沿用到今天。
到了 1850 年,由于
光度计在天体光度测量中的应用,英国天文学家普森(M.R.Pogson)把肉眼看见的一等星到六等星做了比较,发现星等相差 5 等的亮度之比约为 100 倍。于是提出的衡量天体亮度的单位,一个星等间的亮度比规定为 即约 2.512 倍。它是天体光度学的重要内容。当然,现 在对天体光度的测量非常精确,星等自然也分得很精细,由于星等范围太小,又引入了负星等,来衡量极亮的天体,把比一等星还亮的定为零等星,比零等星还亮的定为-1 等星,依此类推,同时,星等也用小数表示。星等又分视星等和绝对星等,视星等是地球上的观测者所见的天体的亮度,比如,全天最亮的恒星天狼星为-1.45 等星,老人星为-0.73 等星,织女星为 0.04 等星,牛郎星为 0.77 等星。而绝对星等是在距天体 10 秒差距(32.6光年)处所看到的亮度,太阳的绝对星等为 4.75 等;热星等是测量恒星整个辐射,而不是只测量一部分可见光所得到的星等;单色星等是只测量电磁波谱中某些范围很窄的辐射而得的星等;窄频带星等是测量略宽一点的频段所得的星等;宽频带星等的测量范围更宽;人眼对黄色最敏感,因此目视星等也可称为黄星等。
计算公式
普森公式:
联系两个天体的星等 m1、m2 和它们的亮度 E1、E2。这个
星等尺度的定义一直沿用至今。星等尺度的零点由规定某颗星的星等值来确定。
星等分类
视星等
天体光度测量直接得到的星等同天体的距离有关,称为视星等,它反映天体的视亮度。一颗很亮的星可以由于距离远而显得很暗(星等数值大);而一颗实际上很暗的星可能由于距离近而显得很亮(星等数值小)。对于点光源,则代表天体在地球上的照度。星等常用 m 表示。对单一波长测定的单色星等差与
辐射探测器的特性无关。但在一定波段内测定的星等差,随探测器的选择性而不同。因此,对应不同探测器有各种星等系统。例如:
绝对星等
为了比较天体的发光强度,采用绝对星等。绝对星等 M 的定义是,把天体假想置于距离 10 秒差距处所得到的视星等。若已知天体的视差π(以弧秒计)和经
星际消光改正的视星等m,可按下列公式计算绝对星等:
若已知天体的距离d和视星等m,可按下列公式计算绝对星等:
其中d0 是 10秒差,即 32.616光年。
对应不同系统的视星等有不同的绝对星等。
若已知天体的绝对星等和视差π,或者距离d,可按照下列公式计算可视星等:
或
目视星等
是指我们用肉眼所看到的星等。看来不突出的、不明亮的恒星,并不一定代表他们的发光本领差。道理十分简单:我们所看到恒星视亮度,除了与恒星本生所辐射光度有关外,距离的远近也十分重要。同样亮度的星球
距离我们比较近的,看起来自然比较光亮。所以晦暗的星并不代表他比较光亮的星细小。
照相星等
UBV 系统包括对天体在三个波长段的辐射测量,传统上通过在检测系统前放置标准滤光片实现:
U:波长 360nm 左右,测量近紫外线成份,所得为紫外星等。
B:波长 440nm 左右,测量蓝色成分,所得为蓝色星等(蓝等,英文 Blue magnitude)。
V:波长 550nm 左右,测量黄、绿色成分,和人眼所见亮度接近,所得为可见星等。天文文献中,不特别说明的星等一般是可见星等。
这三个星等每个又有视星等和绝对星等之区分。绝对星等的定义为:
E为
照度,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
流明/米2;r 为
天体距离,C为常数,定义为太阳的可见绝对星等 MU=5.61,MB=5.84,MV=4.83。
光度表
注:水星、金星、
火星、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月球及
彗星等太阳系内的天体,并不会自己发光的,他们是靠反射太阳的光线。
为了比较不同恒星的真实发光能力,应该把它们放在距离相同的地方进行比较,就像赛跑必须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一样。恒星的这条“起跑线”定为 10 秒差距(10 pc),即 32.616 光年。规定恒星在这个标准距离处的亮度为它的绝对亮度,用绝对星等来表示。一个恒星的绝对星等是通过计算得出来的。太阳的视亮度是无与伦比的,但如果把它放到比当前远 206 万倍远的 10 秒差距处,它的绝对星等只有 4.75 等,是一颗很暗的星星了。
亮星表
注:双星或多星系统按综合视星等来算;变星按平均视星等来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