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康吉鳗
康吉鳗科康吉鳗属动物
星康吉鳗(学名:Conger myriaster)是康吉鳗科、康吉鳗属鱼类。舌宽,前端能活动。两颌牙细小,每侧2行,犁骨牙从状。侧线完全,侧线和体的感觉孔呈白色点。 体形圆筒状,呈蛇形,但尾部侧扁。口宽大、舌端游离、牙细小且排列紧密,无犬牙。背鳍与臀鳍及尾鳍相连。胸臀狭小,腹鳍消失。背后侧灰竭色,腹下部灰乳色。侧线孔和侧线上方有星状斑点(故有星鳗称谓)。
形态特征
体长为体高的12.1-22.1倍,为头长的6.84-8.72倍。头长的吻长的2.3-7.5倍,为眼径的4.1-8.6倍,为眼间距的3.9-4.1倍。尾部长为头与躯干合长的1.4-1.7倍。
体中等长,前部圆筒形,尾部侧扁。头中等大,锥状。头部感觉孔较少,每侧有19个(眼上部4,眼下部5,下颌6,前鳃盖3,后头部1)。吻部过平扁。眼中等大,埋于皮下。眼间隔宽平。鼻孔每侧2个,分离;前鼻孔短管状,位于吻侧;后鼻孔裂缝状,位于眼前缘的前方。上下颌约等长。唇宽厚。口闭时,前上颌齿不外露。齿小,锥状,排列较稀,两颌齿后方1行,前方齿则呈不规则的3-4行,前上颌齿形成半弧形的2-3行;犁骨齿呈一锥形齿丛。舌宽大,前部游离。鳃孔较大,左右分离,位于胸鳍基部的下方。肛门位于体中部前方。
体无鳞,皮肤光滑。侧线明显,肛门前方侧线孔38-40个,侧线管壁为网状支持结构,结构较为规则为片状体,钙化程度较低。
奇鳍发达,互相连续。背鳍始于胸鳍后上方。臀鳍始于肛门紧后方。胸鳍发达,尖端圆形。
福尔马林浸泡标本体呈暗褐色,腹部色浅,背、臀、尾鳍皆具黑色边缘。体侧及其上方的感觉孔白色。
栖息环境
星康吉鳗为温水性近海回游性鳗类,栖息于沿岸沙泥底质海区。
生活习性
洄游:秋季从朝鲜南部西海岸及海州湾海域南下至济州岛以西海域,其洄游路线:10月至次年2月栖息在日间礁海域,3-4月移至济州岛以西80-90米的深海中,4-5月再南移至口见载(Kuqiminose)附近海域。因此,推测口见载以北大陆架海域是星康吉鳗的产卵场。
食性:幼鱼变态前期,不进食。变态后开始进食,稚鱼以多毛类、小型甲壳类、糠虾类、端足类等为食,成鱼以小鱼、甲壳类、蟹类、章鱼等为食。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菲律宾。在中国中国北起鸭绿江口,南至福建沙埕,台湾高雄的沿海等都有分布。
繁殖方式
星康吉鳗4-6月产卵(而在中、西部则为6-12月),4龄性成熟。全长560-950毫米的雌鱼,怀卵量110万-1200万粒,平均430万粒。为一次性产卵。受精卵在24℃水温下,3日可孵出仔鱼。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1年 ver 3.1)——无危(LC)。
主要价值
星康吉鳗为中国渤海、黄海及东海近海习见种类,有一定的产量和经济价值,肉细嫩、味美,可鲜食,也可加工咸淡干品。渔业可常年捕捞,但以3-10月为生产主要季节,捕捞工具有钩钓、拖网等,浙江沿海等地区的沙鳗筒是一种专用于捕捞星康吉鳗的工具,也是一种投资小、效益大的好作业方法。
养殖技术
养殖用水为过滤海水,海水指标达到海水养殖用水标准。为节约用水,采用半循环模式,通过处理,一是保证水质清洁;二是消除影响水质的不利因素,包括饵料残渣、动物粪便、有害生物及其产物、药物残留、有害气体;三是增氧,保证养殖动物正常生活的需要。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4 20:49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