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怀仁旺火习俗),流行于山西省怀仁县(今怀仁市)的民俗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拢旺火习俗来源于旧时人们对土地与火的崇拜,明万历年间的《怀仁县志》有如下记载:“正月、元旦:凤兴烧旺火,放爆竹,祀天地众神及先祖毕,家众以次拜族党、亲友,饮食相招,弥月乃止”;清朝《大同县志》描述:“元旦,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拢火龙。”旧时元宵节,沿街的大小商家铺子前都要拢火龙。一拢就是三个,一个大的、一个中的、一个小的。正月十四晚上点燃中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日子晚上点燃大的,十六点燃小的。
主要活动
活动内容
1、垒旺火
怀仁当地老百姓对旺火有着特殊的情感,认为旺火是一年兴旺发达顺意的象征,因此垒旺火就成为一年节俗中一件神圣的事情。垒旺火,一是要选择便于切割、有一定焦油性的优质炭,砍切成大小不等的块状,垒的过程往往是边垒边砍炭,一层一层垒砌,毛面在里,光面在外,炭与炭的接触面要能互相咬合。二是造型要美观。通常为宝塔型。造型一是底大,层层收缩,顶尖,中空,横切面为圆形,纵剖面是三角形。造型二是中下部为圆柱形,上部层层收缩,顶尖,中空,横切面为圆形,状如削开的铅笔形。三是旺火垒的时候要层层叠叠,且留有均匀的出气孔。旺火有时要砌一底座。“旺火上接天,下接地,讲究‘天圆地方’,所以当地人先用砖石盘一个方形砖台,台中如北方的灶连炕的做法一样,南向留出风道火口,台上内置柴草,外用刻成四方块的煤块一层一层垒高并逐层内缩,圈成一个圆锥面,再用一块扁平的煤块将上面的口封成一个小平台,平台上置一块细长的煤作为旺火尖顶,这样一个煤块垒成的实体就是旺火了。”“怀仁的旺火最有特色,这与怀仁的炭含煤焦油大有关。用怀仁的炭垒成的旺火能烧成一个整体,不易倒塌。”‘怀仁的旺火之所以比别的地方垒的高,且不倒不塌,是因为怀仁的炭烧着以后,有煤焦能把炭粘在一起。垒旺火在高度上有一种说法,认为旺火一年应比一年高,取义“年年高升年更比一年旺”。一般两米以内,直径不超过一米。垒旺火的地点一般为院子中央或大门前方中间空地。旺火中空,中间要填充木柴,普通家庭的旺火底座的中间往往填充易燃的东西,如桦皮、松枝草、纸,有的在填充物上还要倒上汽油、机油等,便于点燃。垒旺火最费工的是砍炭,现在大旺火的炭都是和煤矿定好的,在垒旺火之前已经都削砍平整了,便于砌垒。
2、点旺火
根据旺火的用途,旺火点燃的时间略有差异。除夕夜,一般子时点旺火,很多人在午夜零点钟声敲响就点燃旺火,点火者一般为男性,出嫁的女子不能在娘家过年看点旺火。旺火点燃后,鞭炮、礼花齐鸣,人们庆贺拜年。元宵节旺火,大约在晚七点半左右点燃。除夕旺火燃烧到一定程度,主家会把准备好的汽油、机油、酒精等易燃液体直接泼向旺火,使得旺火火焰飞窜很高,边浇边喊“旺气冲天”,讨个口彩。旺火点燃后,忌讳冷水滴到地上,认为会使人起疮,还忌讳开箱柜。点旺火迎神祭祖:过年是家人团聚的重要时刻,祖先庇佑才能家业兴旺,因此过年要请亡祭祖。民间“请亡”、“接祖先”垒约0.5米左右的小旺火在“请亡”时点燃。年三十下午4点左右,家中男子到十字路口烧纸钱,吆喝祖先(亡灵)回家,到家后要燃香点灯,摆供品烧纸钱祭祖。祭祖一日三餐如生人,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六“送亡”。怀仁人认为除夕夜天上的神灵会降凡间,而旺火具有迎神通天的作用。因此,点旺火时,还得摆香案供品,燃香迎神,供品常设一盘水果(如苹果、桔子等)、一盘素菜、一盘糕点,此谓“接神平安供”,保佑四季平安,一年吉祥。元宵夜,怀仁县城点旺火,极为壮观。十几米高的大旺火点火需要技巧,一般有专人负责。点火者架梯子搭在旺火上,爬到梯子上面从旺火四分之三处点火,然后撤走梯子,所有人员退到安全距离,随着旺火内部木柴的燃烧,浓烟溢出,人们摒住呼吸静静地等待,只听“咚”的一声巨响,大量浓烟从旺火上部无数小孔喷出,人群欢呼,预示着点火成功。高达十米多的旺火如果从底部点火,巨大的烟气和火势可能把旺火撑塌。从旺火中上部点燃,便于把旺火内部的烟气疏导放出,不至于倒塌。高耸的旺火,独特的点火技巧,烟火漫天,人山人海,元宵节点旺火成为怀仁文化一大特色。
3、转旺火
除夕和元宵节,人们围绕旺火,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共计六圈,六六大顺,以图辟邪,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除夕以家庭为主,元宵节则有四面八方的人转怀仁县城街心广场的旺火,为求吉利。
4、烤旺火
除夕夜怀仁人有烤旺火习俗,前后左右身子都要烤一烤,希望能求吉辟邪。家长或孩子们会用筷子串馍馍在旺火上烤,认为吃了烤馍馍,可以祛病,俗言:“吃上火龙烤馍馍,一年四季不肚疼”。晋北人重视“逢九”。所谓“逢九”就是指人的年龄到了九的倍数的年份,即是本人的逢九年。逢九的人在除夕夜,要把事先准备好的红背心、红秋裤等贴身衣物(闰月年常用黄色内衣),在旺火上烤一烤,认为这样人就会在逢九年,全年通达。
5、接旺火
旺火是家庭兴旺、运势兴旺的象征。旺火燃烧得越旺,越是新年吉祥的好兆头。接旺火也是在接旺势。除夕旺火子时点燃,燃烧一两小时,主家就会(初一)把一部分燃烧正旺的炭火,接到家中生火的灶里和炉子里,通常先给长辈屋里接,意为接旺气。接旺火,有个原则,就是剩下的旺火炭还要保持继续燃烧,旺气不断。接旺火后,一般要用所接旺火炭做饭(吃饺子),家人团聚吃饭,此谓吃“接气饭”。接完旺火后,很多农村人都讲究不脱衣睡觉,有“熬年”的习俗。
民俗禁忌
旺火预示着主家一年运势如红红火火的旺火,事业兴旺,生活红火,万事顺意。因此旺火最大的禁忌就是倒塌,民众认为旺火垒好后忽然倒塌,是不吉利的。尤其是点旺火后很快就倒塌,预示着当年主家会遭灾,遇事不顺。认为旺火充分燃烧后自然倒塌是最好的。点燃旺火后,家里讲究不能将冷水滴到地上,认为会起疮。从点燃除夕旺火的那一刻起,整个正月一般都讲究家庭和睦,不吵骂不打架,否则会在新的一年里给全家带来晦气。
文化特征
旺火有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旺火形成时,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景象壮观。方圆百里的人潮涌来观看,人们围着最大的旺火堆转圈祈求“旺运”。旺火习俗是怀仁地区乃至朔州、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千余年社火文化实践的总结,是历代匠师们的智慧结晶,是古老的摊礼文化与社火艺术结合的遗存,是边塞文化、黄河文化的具体体现。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怀仁旺火是古老的傩祭与社火表演结合的遗存,具有重要的民俗学研究价值。
传承状况
由于经济社会的转型,一些有造诣的老艺人年事已高,后继乏人,面临传承困境,急需采取有力措施保护。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怀仁市文化馆获得春节(怀仁旺火习俗)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春节(怀仁旺火习俗)项目保护单位怀仁市文化馆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怀仁市文化馆。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5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怀仁县的怀仁大旺火,于晚上七点点燃,旺火有长长的火焰,红光耀眼,引得数万民众前来观看,人潮在旺火的四周有序转动,以此来祈福许愿。
2019年2月,在怀仁市“旺火广场”可以看到或高耸壮观,或精致小巧的“怀仁旺火”,在声光电技术的作用下,火红的火焰不停地燃烧升腾,既是节日夜空里的景色,也是该市的标志性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