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草》是元末明初诗人
杨基创作的七言律诗。首联写春草葱茏的美景,颔联一吊古,一伤别,写由春草惹起的愁思,颈联把春草野花比作六朝时的歌扇和舞裙,透出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叹,尾联描绘了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牧人晚归图,诗紧扣春草这一主题,化用典故,寓情于景,意境隽永,耐人寻味。
作品原文
春草
嫩绿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1。
六朝旧恨斜阳里2,南浦新愁细雨中3。
近水欲迷歌扇绿4,隔花偏衬舞裙红。
平川十里人归晚5,无数牛马一笛风6。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1.茸茸:柔密丛生貌。
2.六朝旧恨:指六朝的亡国之恨。六朝,三国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其都城均在南京。“六朝之恨”,指亡国之恨。诗中语句,仍化用了刘禹锡的诗句“台城六代竞豪华,万户千门成野草”,“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3.南浦新愁:指别离之愁。南浦,南面的水边,多指送别之所。
4.歌扇:唱歌时用的扇子。
5.平川:平坦的原野。
6.牛马:一作“牛羊”。
白话译文
春天来了,到处是一片葱茏的绿色,柔嫩的芳草,散发出阵阵清香,极目眺望,只见越往远处,草色越是浓密。
想起六朝旧恨,南浦送别的场景。再回到眼前的景物。
在迷离的草色中,水边的春草和野花都似乎变成了当年的歌扇和舞裙,当年的歌扇和舞裙化作了今日的春草和野花。
平川十里,牧入暮归,在茫茫的草色中,只见无数牛羊在慢慢蠕动,晚风习习,传来一阵阵悠扬的笛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南京,诗人看到融融春辉,想起南京曾是六朝古都却衰败,这些悲伤被眼前的春景冲散,引起诗人对生命的思考而写下诗作。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首联“嫩绿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芳草遍野,一派生机。“嫩绿柔香”四字,细致地刻划了春草的美色与清香,也写出了春草娇弱的神态。放眼望去,远处的春草郁郁葱葱,春意更浓,“无处不茸茸”对春天的草地作了形象的概括,也统领了全诗。这两句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描绘了春草的可爱,富有感染力。颔联“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借用典故,以拟人手法将斜阳、细雨中的春草,赋于人的感情。将“旧恨”“新愁”移情于春草,使之亦有了郁郁的神态。新愁则为离愁,颈联进而渲染春草之绿。“近水欲迷歌扇绿,隔花偏衬舞裙红。”近水之草,本已甚绿,还迷于歌女手中香扇之绿色,隔花之草,偏要用它的绿色来映衬少女舞裙之红。这两句对比、反衬等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尾联“平川十里人归晚,无数牛羊一笛风”,境界更佳。十里平川,芳草萋萋,牧人晚归,风吹笛声。
这是一幅美妙的风景画,而这一切又都围绕“无处不茸茸”铺展而来,诗中无一“草”字而句句皆渲染了春草的美好动人。
名家点评
作者简介
杨基(1326~1372) 明初诗人。字孟载,号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乐山),生长于吴中(今江苏苏州)。元末,曾入张士诚幕。明初为荥阳知县,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后被谗夺官,罚服劳役,死于工所。杨基少时曾著《论鉴》十万余言。又于杨维桢席上赋《铁笛》诗,当时维桢已成名流,对杨基诗倍加称赏,于是扬名吴中,与高启、张羽、徐贲为诗友,时人称为“吴中四杰”。著作有《眉庵集》12卷,补遗1卷。按古体、歌行、律诗、绝句、长短句及词曲分卷排列。明成化重刻时,江朝宗为之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