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
汉语成语
春风化雨(拼音:chūn fēng huà yǔ)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孟子·尽心》。
成语出处
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孟子·尽心》上:“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春风化雨”。
成语故事
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世尊称为“亚圣”。他自幼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给他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孟母曾三次搬家,这也成为一时佳话。当时,孟子家的附近有一座坟场。年幼的孟子和周围的小孩子看多了送葬的场景,就有样学样,模仿着那些人跪拜、哭泣。孟母见此景十分担忧,认为这里不适合孩子的成长。于是,带着孟子把家搬到了市集边上。在那里,孟子看到商人做买卖的场景,又和周围的小孩子学起了商贩们招待人和说价时的样子。孟母见此,再次陷入担忧中。于是,她又一次带着孟子将家搬到了学堂附近。在这里,孟子开始变得勤奋好学起来,原先调皮的他开始遵守秩序,懂得礼貌。这一次,孟母见儿子的转变,十分满意,便安心地将家安置在了这里。
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十分尊祟孔子。首先,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提出了“仁政”思想。其次,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的主张,认为人人都有“恻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以及“是非之心”。但事实上,“仁政”思想并不是孟子所追求的最高的理想境界,“王道”思想才是其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内涵。在孟子看来,统治者首先要让广大人民都“有恒产”,这样才能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其次要注重休养生息,要慎用刑罚,不能随意侵占农时;再者是要对人民施以教化,让他们能彼此和睦、友善。
后来,孟子周游列国,向各国君主宣传自己的“仁政”“王道”思想。无奈,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儒家思想根本不适合当时的世情。因此,他的主张没有得到任何一国的青眯。长期的游说,一直苦无结果,晚年孟子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那里传道授业,与弟子们一起,将自己的思想著书立说,最终成就了《孟子》一书。
孟子说:“君子的教学方法有五种:有一种是循循善诱、像及时雨滋润万物一样,有一种是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有一种是依据学生的资质特长进行教育,有一种是通过答疑提高其才德水平,有一种是没有当面受教,只是凭才德的声望使其自学成才。这五种方法,都是君子教育人的方法。”
成语寓意
对于秉赋优异、主动认真学习的学生来说,老师的教导就像适时的雨水滋润草木,只要稍加指点,当下就能领会。这便是“春风化雨”。教学是艺术,必须因材施教,必须灵活地运用各种教育方法教导学生。孟子在此说了君子教人的五种方式,说明施教的对象和情境不同,教育方法也要随时随地加以调整,最终让每一个接受教育的人,都能顺着自己的方向,各得其所,各有所成。
成语运用
“春风化雨”指宜于万物生长的和风与时雨。比喻良好的教育和适宜的环境。多用来称颂老师和长辈对学生及晚辈潜移默化的教诲。联合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定语。
汉·刘向《说苑·贵德》:“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明·顾清《送石训导之临湘》诗:“平生万里江湖念,都付春风化雨中。”
清·吴炽昌《续客窗闲话·陆清献公遗事》:“老前辈任此数年,囹圄空虚,案无留牍,可见一邑之人,皆在春风化雨中矣。”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一二章:“满想在这春风化雨的环境里,多受一此教益,哪知道刚入党后的一点钟内,就要离开这块令人陶醉的土地,离开这些绕世界也找不到的好人。”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3 21:46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