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化韭黄,
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
昭化镇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产品特点
品质特性
韭黄也称“韭芽”、“黄韭芽”、“黄韭”,俗称“韭菜黄”,为韭菜在控制光照的条件下经软化栽培而变黄的产品。韭菜隔绝光线,完全在黑暗中生长,因无阳光供给,不能产生光合作用,合成叶绿素就会变成黄色,称之为“韭黄”。
昭化韭黄含有较多的粗纤维,韭叶热,根温能增进肠胃蠕动,可有效预防习惯性便秘和肠癌,有“洗肠草”之称。昭化韭黄生长地域气候独特、降雨量充沛、光照时间长、土壤肥沃湿润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昭化韭黄假茎长、呈白色、叶片淡黄色、叶片光泽、总株长、味浓、质脆。昭化韭黄的加工食用有多种方法,但主要是炒制和包饺子用。昭化韭黄色泽鲜艳、口感宜人、香气浓郁、功用独特,为辛温补阳之品,能温补肝肾,并有温中行气、散血解毒、保暖、健胃的功效。
营养价值
昭化韭黄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铁、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富含大量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等有益人体健康的成分。
药用价值
昭化韭黄色泽鲜艳、口感宜人、香气浓郁、功用独特,为辛温补阳之品,能温补肝肾,并有温中行气、散血解毒、保暖、健胃的功效。具有健胃、提神、止汗固涩、补肾助阳、固精、保暖等功效。韭菜和韭黄各有特色,韭菜养肝,韭黄健胃,而韭黄的色泽和口感俱佳,身价远远高于韭菜。
韭菜味甘、辛,性温;有补肾助阳,温中开胃,散淤血等功效;药理研究发现其具有调节血脂、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临床上常用作治跌打损伤、噎膈、反胃、肠炎、吐血、鼻衄、胸痛、阳痿、早泄、遗精、多尿等症。
韭菜作为药用,最早见于梁陶弘景《名医别录》,谓其能“安五脏,除胃中热”。《食疗本草》说它能“利胸膈”。《本草拾遗》说它能“温中,下气,补虚,调和脏腑,令人能食,益阳,止泻白脓,腹冷痛,并煮食之”。
明朝《本草纲目》中记载:韭叶热,根温,功用相同,生则辛而散血,熟则甘而补中。韭黄含有较多的粗纤维,能增进胃肠蠕动,可有效预防习惯性便秘和肠癌,有“洗肠草”之称。韭黄含有挥发性精油及含硫化合物,具有促进食欲和降低血脂的作用,对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等有一定疗效,所含硫化物具有杀菌消炎作用。韭黄为辛温补阳之品,药典上称之为“起阳草”,能温补肝肾,一般人都能食用。
产地环境
地理位置
广元市昭化区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广元市中部,东邻旺苍县,西及西南接剑阁县,东南与苍溪县相连,北与广元市利州区搭界。地理坐标为北纬31°53′41″—32°23′27″,东经105°33′59″—106°07′20″。
地形地貌
昭化区属盆地丘陵向山区过渡地带,地形地貌以中低山为主,平均海拔900米。地质构造体系属米仓山、龙门山和盆北低山三大地貌交汇地带,大部份地区位于米仓山走廊以南,为典型的侵蚀台阶状中低山形。地势北高南低,延缓下降,江河溪沟纵横,山体切割强烈,地表起伏不平,地貌复杂多样,有河流冲击平坝、丘陵、台地、低山、中山等。海拔在386米至1391米之间,最高点在东北角(拣银岩街道办事处境内的逮家垭),海拔1391米,最低点为区境西南端嘉陵江河谷(香溪乡小溪口),海拔386.1米。区治地元坝镇海拔524米。境内大部分地区属白垩系地质层,由砾岩、砂岩、泥岩互层组成,岩性变化较大;侏罗系、三迭系、第四系地质层也有分布。
水系水文
河流主要有过境河嘉陵江、白龙江、硬头河等河流,水资源丰富,水域面积约境14400公顷,水资源年平均总量113亿立方米。本地水平均径流7.57亿立方米,占境内水资源总量的6.79%;地下水平均径流0.35亿立方米,占境内水资源总量的0.31%;另有过境水平均径流105亿立方米,占境内水资源总量的92.90%。嘉陵江流经境内159公里(含支流白龙江10公里),过境水52.98亿立方米。境内有中型水库2座(工农水库和紫云水库)、小(一)型水库9座、小(二)型水库66座,年工程蓄水量7100万立方米,常年蓄水5500万立方米。
气候特征
区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差异较大,形成了春迟、夏长、秋凉、冬冷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常年日照时数1389.1小时,日照百分率31%,太阳辐射总量平均91.67千卡/平方米。年均无霜期286天。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季节性降水明显,分干湿两季,降水集中在夏秋两季,冬春两季降水少。适宜的地理气候条件,非常适宜于韭菜、韭黄的生长。
历史渊源
据相关史载,韭黄原产中国,《诗经》中即有“献羔祭韭”的诗句。昭化韭黄的生产源头可上溯到三国时代。
建安十六年(211年),蜀先主
刘备率兵“北驻葭萌(今昭化),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建立了还攻成都开创一代帝业的大本营。刘备和将士们十分喜欢食用昭化的韭黄,认为昭化韭黄质鲜味美,是“天赐神菜”、“大吉之物”。一吃昭化韭黄,刘备便胃口大开,每次都吃得津津有味。他不断采取措施鼓励士兵在空闲时间种植韭黄。刘备由“韭”字的偏旁“非字”和“一”字,坚定了他扫除乱党军阀(非汉室皇家刘氏正姓)和恢复汉室一统天下的决心和信心,并由“韭”字的谐音“久”字联想,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亲改葭萌县为汉寿县,铭感蜀汉政权正在昭化发祥,寄予指日可待即将恢复的汉室江山能天长地久。
蜀汉章武元年(211年),刘备称帝后,还念念不忘食用昭化韭黄,时常下令从昭化往成都赶送韭黄。
蜀汉延熙十五年(252年),蜀汉大将军录尚书事
费祎奉诏在汉寿(今昭化)“开府治事”,统摄蜀汉军政,昭化成为蜀汉抗魏前线的指挥中心。在昭化驻扎时期,费祎特别喜欢吃昭化韭黄,他视昭化韭黄为珍馐,经常用昭化韭黄作下酒菜。昭化韭黄还治好了费祎长患数年的胃病,时人深感神奇。那时当地农户种植韭黄的面积还很少,每到种植时节,费祎都命令他的卫士在军营周围的空地上种植韭黄,确保自己和府中官员食用。
唐代,昭化韭黄的生产有所扩大。昭化(当时为益昌县)是武则天生母杨氏的出生地,广元是武则天的出生地。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曾任利州(今广元)都督,他们一家人都特别爱吃昭化的韭黄。武则天母亲杨氏在怀孕期间,几乎每天都食用昭化韭黄。昭化韭黄尤其能美容延年益寿,武则天从小就吃昭化韭黄,她母亲杨氏一生嗜吃昭化韭黄,享年九十二岁。武则天称制后,便命当地年年向皇宫进献昭化韭黄,昭化韭黄由此便成为贡品,称“贡韭”(也称“贡黄”)。由此,昭化韭黄深受皇族及宫廷达官贵人的青睐。唐明皇李隆基曾途经昭化,他第一次吃到昭化韭黄,赐名“贡黄”,昭化韭黄开始盛产。
清代,历代昭化知县都十分重视昭化韭黄的生产,昭化韭黄的种植技术日趋成熟,种植面积大幅增加。著名的“蚕桑知县”曾逢吉,在大力鼓励百姓栽桑养蚕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推广昭化韭黄的生产,让百姓增加了收入,让更多的过往客商吃到了名闻遐迩的昭化韭黄。
《
广元县志》在农业卷经济作物中记载(第348页)“广元城郊有部分农户种植蔬菜,昭化韭黄除当地场镇出售外,还调剂淡旺,供应城市,远销甘陕邻县。”
《昭化志》在物产农属中记载(第59页)“韭黄主产昭化镇,是过去朝廷进贡之物以及送给官、商的珍品。”在农业概况经济作物中记载(第172页)“韭黄:产于昭化镇,城关村。7—10世纪时唐代以前有少量种植。10—13世纪,宋代时期种植较多。特别是东门外‘银地’的韭黄20多亩享有盛名,当时已列为朝廷进贡之物。赐有‘贡黄’之称。”
“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昭化区计划投入800万元,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在示范区内开展韭黄实用栽培技术推广应用。
生产情况
2011年,昭化韭黄获保护后,年产值达4500万元。
2015年,昭化区优质韭黄栽培总面积达到3万亩。
产品荣誉
2002年,昭化韭黄被认定为国家首批无公害产品。
2006年,昭化韭黄获“西部农业博览会名优农产品”金奖。
2006年11月,昭化韭黄基地建设成四川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同年,昭化韭黄参加首届中国成都国际农业博览会并获得金奖。
2007年10月,昭化韭黄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绿色食品”认证。
2008年,昭化韭黄参加中国四川农博会获优质农产品奖。
2011年11月30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昭化韭黄”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昭化韭黄产地范围为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城关村、天雄村、石盘村、摆宴村、战胜村、凤凰村、鸭浮村、坪雾村8个村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宽叶韭。
(二)立地条件
土壤类型为棕紫土壤,土壤质地为砂壤土,有机质含量≥1.5%。土壤pH值5.0至7.0。耕层厚度≥30厘米。
(三)栽培管理
1.育苗:高畦育苗。春播于3月上旬至4月上旬播种,秋播于9月上旬播种。每平方米播种量≤9克,每平方米留苗≤380株。
2.定植:苗高18厘米至20厘米时定植。每公顷定植株数≤39万株。采用沟栽,定植16厘米至20厘米。
3.施肥与培土:每公顷每年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4.5万千克。软化覆盖后培土3至4次,培至垄高≥25厘米。
4.轮作:与葱蒜类轮作2年以上。
5.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收割
10月上旬到翌年2月,当假茎长度≥20厘米时收割。每茬软化时间≤15天。软化1次最多收1茬。
(五)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假茎长≥20厘米,呈白色,叶片淡黄色,有光泽,总株长≥45厘米。味浓,质脆。
2.理化指标:水份含量74%至80%,粗纤维≤3.75%。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专用标志使用
昭化韭黄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国家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昭化韭黄的法定检测机构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