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德塞违,汉语成语,拼音是zhāo dé sè wéi,彰明美德,杜绝错误,出自《左传·桓公二年》等。
成语出处
《左传·恒公二年》:“君人者将
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
成语典故
典源
孔颖达疏:“昭德,谓昭明善德,使德益彰闻也;塞违,谓闭塞违邪,使违命止息也。”孔父嘉为司马,督为大宰,故因民之不堪命,先宣言曰:「司马则然。」已杀孔父而弑殇公,召庄公于郑而立之,以亲郑。以郜大鼎赂公,齐、陈、郑皆有赂,故遂相宋公。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大庙。非礼也。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孔颖达疏:“昭德,谓昭明善德,使德益彰闻也;塞违,谓闭塞违邪,使违命止息也。”
译文
宋国太宰华父督杀死了司马孔父嘉和国君宋殇公,鲁、齐、陈、郑四国要主持公道,去平定宋国内乱。但是,华父督贿赂鲁桓公,送给他郜鼎,其它三国也被贿赂,所以四国就没有再追究了。鲁桓公把受贿来的郜鼎放在太庙里。鲁桓公手下大臣臧哀伯劝谏说,为人君者,要昭德塞违,不能把受贿来的东西放在太庙里。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把受贿的郜鼎放在太庙里,还有比这更过分的吗?)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示例
要选择典型,广泛进行宣传,予以表扬,
昭德塞违,以正党风。 ★《天津日报》1979.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