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昭通苦荞株形紧凑,株高85厘米~124厘米,茎杆绿色、红色,花黄绿色。单株粒重一般为3.5克~5.8克,千粒重18 克~26克。籽粒为锥形卵状瘦果,果上有三棱三沟,棱圆钝,棱上有波状凸起,5裂宿萼,果皮较粗糙,皮壳厚,果皮的色泽因品种不同呈现黑色、褐色、灰色等。
昭通苦荞味苦、性寒,营养丰富,富含多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有七种。淀粉含量≥60(克/100克)、
总黄酮含量≥1.7%、粗纤维≥1.6%。
产地环境
地质地貌
昭通市地处云贵高原至四川盆地的过渡地段,最低海拔267米,最高海拔4040米,相对高差3773米,地势南高北低,属典型的山地构造地形,山地占64%。适宜种植区海拔在1600米~3200米,成土母岩主要是碳酸盐岩和基性结晶岩,成土母质主要为残积物母质和坡积物母质,土壤以黄、红壤为主,偏酸性,pH在5.0~7.0之间。昭通苦荞种植区域分为高寒山区、高二半山区、半山区和坝区。高寒山区和高二半山区是主产区。高寒山区和坝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高二半山区和半山区有机质含量相对较低,四大区域均以森林和农业生产为主,无工矿污染,给苦荞生长提供了良好环境。
水文情况
昭通市境内以金沙江、牛栏江、横江、洛甸河、洛泽河、牛街河、洒渔河三江四河为主流,10公里以上的大小支流73条;属于金沙江下游干流水系62条,长江上游干流水系11条。水资源丰富,清洁无污染,有利于苦荞产量提升和品质形成。
气候情况
昭通市属亚热带、暖温带共存的高原季风立体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1.3℃~21.1℃之间,年平均降雨量在660~1230毫米,最冷气温出现在1月,月平均气温在1℃~12℃之间,最热温度出现在7月,月平均气温在20℃~27℃之间。苦荞种植区域年平均气温为11.4℃,年平均降雨70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900小时,夏无酷暑,雨热同季、干湿分明。
历史渊源
《
西南彝志》记载:彝族先民利用野生苦荞变为栽培家生苦荞是在原始部落时期进入奴隶社会之前(公元113)。那时,彝族就种植苦荞。彝族是最早种植苦荞的民族。苦荞品种都是用彝语命名的,直至现今,在苦荞品种中,还有“额阿母”之名。
《浅析昭通彝族文化的起源及其影响》一文中讲述:昭通地区新石器时代,人们已开始创造孕育着彝族文化的萌芽,西汉时期的文物《昭通哇纽彝文铜印》印面系阴印阳文,有 7个彝文。《彝族简史》记载:早在唐代以前,在今四川凉山及滇东北地区就居住着许多彝族先民部落,凉山自治洲北部的勿邓与滇东北的彝族先民祖述一致。昭通苦荞种植应与彝族农耕文明悉悉相关。
昭通苦荞种植的官方史料记载: 据《鲁甸县农业志》记载《恩安县志》记述:“荞属、甜荞、苦荞”。民国十二年(1923年),原昭通县内种植荞麦3000亩。
2008年,昭通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从昭通本地大白圆籽荞资源中系统选育出昭苦1号,鉴定编号(国品鉴杂2008003)。 2010年,昭通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从昭通地方品种红秆青皮荞系统选育出昭苦2号,鉴定编号(国品鉴杂2010015)。
生产情况
民国十二年(1923年),昭通苦荞种植3000亩,产600石。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种植荞麦1.2万亩,产1.85万石。
1990年,昭通苦荞种植面积28.6万亩,总产量1433万斤。
2015年,昭通苦荞种植面积3.63万公顷,产量6万吨。
产品荣誉
2015年2月1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昭通苦荞”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昭通苦荞产地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境内,涉及
昭阳区、
鲁甸县、
巧家县、
大关县、
永善县、
盐津县、镇雄县、彝良县、威信县共9个县 (区)的132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2°52′~105°19′,北纬26°32′~28°31′,东西长241千米,南北宽234千米。
质量技术要求
产地选择
产地一般选择在海拔1600~3200米的高寒山区、高二半山区、半山区和坝区,地块要求地势平缓,不易积水,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养分充足、耕层深厚、通透性好、保水保肥能力强。
品种选择
选用在本地种植历史悠久的大白圆子荞、长苦荞、小米苦荞及新
选育的昭苦1号、昭苦2号。以上品种特点是质优、稳产、抗病。
种植规程
1.种子处理
采用风选、粒选等方式精细选种,将种子筛簸去空秕,选用种性纯正且饱满的籽粒作种。播种前选晴天晒种2~3天。
2.地块选择:苦荞忌连作。春播苦荞一般选择前作为马铃薯、燕麦的地块;夏播苦荞一般选择前作为马铃薯、豆类的地块;秋播苦荞一般选择前作为玉米、豆类的地块。
3.翻耕
耕地深度以20~25厘米为宜;耕后及时整地,做到地平土碎,保墒贮水,有利出苗。
4.播种
播种时间:春荞,播种时间为4~5月中旬。夏荞,播种时间在6~7月上旬;秋荞,播种时间在7~8月下旬。苦荞易受霜冻危害要做到春荞霜后播,秋荞霜前收。
播种量:60~75千克/公顷。
播种方式:以1.8米为一个幅带,1.3米开厢点播,预留走道50 厘米,行距20~22厘米,塘距19~20厘米,每塘播种8~10粒,确保每塘出6~7苗,每公顷留苗量为1.02~1.23Ⅹ10苗。
5.施肥
基肥:施农家肥7500~11250千克/公顷,普通过磷酸钙375~450千克/公顷。
追肥:视苗情追肥,一般于封垄前每公顷追施尿素75千克加磷酸二氢钾4.5千克。
6.中耕管理
松土:粘重土壤播种后遇大雨,易造成地表板结,影响出苗,需在雨后地表稍干时,用钉耙疏松表土,破除板结,特别注意,浅耙,不伤苗。
排渍除涝:雨水过多,土壤湿度过大,对苦荞生长不利,要及时开沟排渍除涝。
中耕除草:第一次中耕除草在幼苗高6~7厘米时结合间苗和追肥进行,此时苗小,宜浅锄。第二次中耕在苦荞封垄前,结合培土进行,中耕深度3~5厘米,并用手拔除苗间杂草。同时铲除走道内杂草,并将土壤疏松后提上墒面培土,使走道自然形成一条排涝沟。
7.病虫害防治
病害种类:昭通苦荞病害主要有立枯病、轮纹病、褐斑病、霜霉病。
害虫种类:昭通苦荞虫害主要有粘虫、荞麦钩刺蛾、大造桥虫、草地螟、二纹柱萤叶甲,蛴螬、小地老虎、非洲蝼蛄。
防治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病害防治实行以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虫害防治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辅以化学防治。严禁使用国家禁用农药及高毒高残留农药。
病害防治措施:清除田间中心病株或病残植株,发生病害时每公顷用0.2%高锰酸钾水溶液900千克均匀喷施。
虫害防治措施:苦荞收获后,深翻土壤,破坏虫蛹越冬环境,减少虫蛹越冬量,在成虫发生期,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幼虫防治主要用0.3%印楝素乳油1350毫升/公顷、0.38%苦参碱可溶性液剂2250毫升/公顷、1.1%百部·川楝·烟乳油800倍、5%云菊乳油1000倍。
收获
70%籽粒成熟呈现本品种固有色泽时开始收割。收割宜在早晨或阴天进行以减少籽粒脱落,收割后宜在田间贮放一定时间,使其后熟,增加粒重,提高种子的成熟度。干燥后及时脱粒,脱粒选择在晴朗天气,脱下的籽粒应晾晒充分干燥后贮藏。种子入库含水量应不超过14%。
3.5 初加工
苦荞籽粒用分级筛,筛选出粒度大小基本一致的荞籽,清洗后备加工。根据工艺流程的不同可将苦荞籽粒加工成不同的苦荞产品,具体工艺流程如下:
苦荞米:筛选→清洗→浸泡→蒸煮→脱壳→研磨。
苦荞茶:筛选→清洗→浸泡→蒸煮→脱壳→研磨→烘焙。
苦荞粉:筛选→脱壳→研磨。
苦荞米线:30%苦荞粉+70%米粉→混合→挤丝→糊化→半干燥。
苦荞面条:30%苦荞粉+70%小麦粉→混合→挤丝→糊化→干燥。
苦荞粑粑:100%苦荞粉→混合→成形→蒸煮。
荞粑粑:苦荞面粉→和面→手工成形→蒸煮。
苦荞糊:筛选→清洗→烘焙→研磨。
3.6生产记录
对生产投入品的使用时间、次数、用量、使用方法、种植和收获时间等生产过程进行全程记录,建立生产档案,并妥善保存。
昭通苦荞产地环境按照《NY5332-2006 无公害食品 大田作物产地环境条件》执行;产品生产按照《NY/T 5336-2006无公害食品 粮食生产管理规范》执行。
专用标志使用
严格遵守《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规范》,实行公共标识与地域产品名称相结合的使用制度。在保护地域范围内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签定标志使用协议,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