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六骏》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邮政局为了展现中华民族石雕艺术风采,于2001年10月28日发行的,志号为2001-22的
特种邮票。
发行背景
昭陵六骏,即
唐太宗昭陵祭坛两庑安置的六块青石浮雕,是李世民在建立唐王朝的战争中所骑的六匹骏马的雕像。刻于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据传,昭陵六骏由唐代画家
阎立本所绘,并在他的主持下,由当时的优秀雕刻者精心雕刻而成。由于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南征北战中骑过的战马形象,加上雕刻艺术的传神魅力,它们在唐玄宗天宝末年曾被神化。
2001年10月28日,为了展现中华民族石雕艺术风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套《昭陵六骏》特种邮票。
制票参数
(参考资料:)
票面图案
邮票全套六枚,什伐赤(6-1)图案展现了昭陵六骏中的什伐赤形象;青骓(6-2)图案展现了昭陵六骏中的青骓形象;特勤骠(6-3)图案展现了昭陵六骏中的特勤骠形象;飒露紫(6-4)图案展现了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形象;拳毛騧(6-5)图案展现了昭陵六骏中的拳毛騧形象;白蹄乌(6-6)图案展现了昭陵六骏中的白蹄乌形象。
邮票赏析
什伐赤是李世民与窦建德在虎牢关大战时所骑的一匹战马。应是以突厥高级官衔“设发”命名的坐骑。纯赤色。这匹马享有“漉涧未静,斧钺生威。朱汗骋足,青旌凯归”之赞语。画面上,什伐赤四蹄腾空,纵身前跃,动感强烈,表现出了一种驰骋战场的勇猛气势。
此马名称应是来自某个西方大国。青骓是李世民与窦建德在虎牢关大战时所骑的一匹战马。苍白色杂毛。这匹马有“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戍衣”的美誉。画面上,青骓昂首,奋蹄,腾空的四蹄几乎与胸腹齐平,背鬃飘拂,马尾高翘,犹如一道闪电,飞掠叛军阵营,动势激烈,表现出了一种冲锋陷阵的浩然正气。
“特勤”是突厥族一官衔,此马是突厥族某特勤所举荐的,故得名。据记载,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冬至次年春,李世民率领大军与刘武周部将宋金刚作战时,就是骑着这匹马沿汾水北上,廓清河东失地,一举收复太原。该马毛色黄里泛有白斑,享有“应策腾空,承声牛汉。人险摧敌,乘危济难”之赞语。画面上,特勤骠呈休息状,它鞍辔未卸,两蹄立地,两蹄轻抬,环视四周,仿佛刚刚冲进太原,正在享受胜利的喜悦。
此马名称应是突厥语“勇健者”译音。据记载,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世民与王世充大战于洛阳城外,骑的就是这匹“飒露紫”。李世民曾给此马题赞诗四句:“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馨三川,威凌八阵。”雕刻中人物丘行恭为侧立状,面容苍劲,头上裹巾,身着戎服,脚穿长靴,腰间佩剑,挂箭筒,全副实战装束。他左手牵马缰,右手着力拔马胸前的箭。马的造型上,马头下垂贴近丘行恭,身躯高大雄健,三腿直立,后左腿微屈,双目沉沉,似在忍受着拔箭的剧烈疼痛。邮票画面再现了丘行恭给“飒露紫”拔箭的瞬间情景。从“飒露紫”紧紧夹起的尾巴看,它在忍受着拔箭之痛,但依然表现出了一种英雄气质。
此马应是突厥汗国控制下的西域“权于麾”国的名马。据记载,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李世民与刘黑闼在洛阳作战时,骑的就是这匹拳毛騧。激战中,不幸马中箭身亡。该马有“日精按辔,天驷横空。孤失载戢,氛埃廓清”之誉。画面上,拳毛騧两足立地,两足轻抬,昂首,鬃毛竖起,既显得英雄气概尚存,也流露出对战斗生活的惜别之情。
其名称应是突厥语“少汗”的音译,“少汗”是一种荣誉称号。据记载,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世民与薛仁杲大战时,骑的就是白蹄乌这匹战马。它毛色纯黑,四蹄皆白,故得名。该马有“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之赞语。画面上,白蹄乌四蹄腾空,呈疾驰状,再现了它驰骋沙场的雄壮英姿。
这套邮票的6枚图案,忠于原物,客观真实地展现了现存昭陵六骏的面貌,被人为损坏的伤痕也未加修饰,不仅表现出了这组石雕艺术古朴、厚重的艺术特征,而且也能让人感受到因历史久远所包蕴的沧桑历程。全张采用横6枚连印,其中三骏首向左,三骏首向右,有的纵身奔跑,有的站立观望……有动有静,创造出了一种六骏驰骋沙场,奋勇征战的景象。过桥票图案为同图六骏,底饰为墨绿色大理石纹样,全张票四角为红色篆书“昭陵六骏”4个字样。在色彩的运用上,着重表现六骏的本色,很好地显现了古代文物的独特韵味。
版本信息
邮政局在发行这套邮票的同时,还发行了一套版式二和版式三。每张均为6枚:什伐赤(6-1)-特勤骠(6-3)连印为一版,飒露紫(6-4)-白蹄乌(6-6)连印为一版,印刷系胶印加压凸,使得昭陵六骏在邮票上再现其浮雕风貌。
(参考资料:)
外界评价
《昭陵六骏》邮票的正式发行,表现了初唐文化的艺术风格和内涵,从六骏“骁勇善战,奔腾不息”的精神,升华出富有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的“骏马奔腾新世纪,西部开发新咸阳”的主题。《昭陵六骏》特种邮票不仅是设计咸阳地方题材和陕西地方题材的第一套邮票,同时也是中国邮票发行史上第一套采用压凸工艺制作的邮票。其发行对弘扬咸阳历史文化,促进咸阳旅游特色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咸阳年鉴编纂委员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