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三行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是三行(1927~2003)号兴尧。江苏武进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台湾书学会会员、台湾水墨艺术学会会员、永和市长青学苑书法老师、国兴印刷长董事长、国齐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等。书法擅古篆文、金文楷书行书隶书等,精篆刻。作品获日本第6回翠泉书道展准大赏奖、1990年国际书法篆刻艺术博览会优秀奖、1991年日本全国书道金商奖、1992年北京海峡两岸书画联谊会荣誉证书、湖南株洲市“海峡情”民革委员会荣誉证书、全国硬笔书法大专社会组佳作奖、中外名人名家书画精品“收藏证”等。是三行先生,族名有仁,字兴耀,又字三行;江蘇省常州市武进县人,父亲其伉,字浩增;母亲闵太夫人。兄弟五人,家中排行长子,二弟有义,字兴棠;三弟有礼,字兴瑞;四弟有智,字兴荣;五弟有信,字兴华;及姊姊爱珍。传略辑入台湾《中国现代名人录》、《汉城奥运会国际美术名鉴》、《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中日现代美术通鉴》、《中华人物辞海·当代文化卷》、《世界文化名人辞海》、《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作品赏析
书法与我
文 / 是三行
人类历史文化的演进、知识的传承,端赖于「文字」的记载,而文字的运用,更由于字体及使用工具之不同,而各有其趣;于是在现代的工商社会里,文字艺术之举足轻重,就更可想而知了。
「字」人人会写,依工具之不同,可分为:毛笔、铅笔、原子笔、钢笔、粉笔、石笔等。「钢笔」:是从前在学生、老师或教授的识别标帜,在他〈她〉们的衣襟上,别上一支钢笔,看起来文质彬彬,既实用又大方,时至今日,钢笔竟成绝物,而被原子笔所取代了。「粉笔」:是老师们在教学时专用的工具,一支粉笔,一根教鞭,显示着老师的权威。「石笔」:是从前学堂里学生练习写字的工具,可能已经绝迹了。「毛笔」:有大楷、中楷、小楷之分,有狼毫、羊毫之别,在这几种笔具之中,以毛笔最为难写,使用毛笔写得好,称之谓:「书法」。书法能陶冶心情,修身养性,亦能使人走向真、善、美的境界,所以说喜欢书法的人,不会学坏,我个人即持肯定的看法。当我工作不顺遂或有困扰的时候,就持笔写字来纾解心中的郁闷。回忆在「是」家祠堂所设立的国民小学堂〈亦称洋学堂〉,在二年级时,经常与同学们吵骂、打架,因为身为长子,深得父母钟爱,所以很少受到责骂,以致养成自傲的个性。至民国二十六年,七七事变发生,日军占据华南地区后,当时洋学校不准设立,全被勒令关闭,于是辍学,在家务农。
寄父─是世兴先生,是清朝举人,为人正直,乐善好施,甚至修桥铺路,誉满乡里,由于宅第宽大,乡亲父老特恳请其在家中开设私塾,以造福乡梓。在私塾筹设完成后,寄父知道我辍学在家,特命人叫我前去就读,于是每天要走一个小时的路程,重新负笈向学。当时学堂中共有学生四十二人,有的已念至大学,有的则已读至中庸不等,我因刚去,则由百家姓开始。在私塾中,除摇头晃脑地跟着先生朗诵经文、背书、打算盘外,书法亦是重要课程之一,每天午后皆安排一个半小时,练习大楷。有一天,当我正在练字时,寄父突然走到背后,在我不注意的时候,将我手中的毛笔,一把拔起,然后骂了我一顿:「哼!笔都握不牢,还写什么字?」首先,我被这突来的举止给吓住了,接着我忍不住掉着泪,不敢哭出声,但心中却气愤难平,想着:为什么不去拔其它同学的笔,偏偏来找我的麻烦?不久,寄母知道此事,赶忙前来安慰,并解释道:你寄父是「爱之深,责之切」啊!你可知他平日常在我面前夸你,说「孺子可教」也!随后他又回头责怪寄父说:你应该好好的解说,不要把孩子给吓坏了。从这件事可看出寄母对我的疼爱。
记得刚开始练习写字时,寄父不厌其烦的告诉我们,写字的五大要诀:「第一,笔要握紧,五指齐力,掌心要空,能握一枚鸡蛋。第二,掌要竖,腕要平,姿势要端正。第三,笔杆对鼻,鼻对心,心运用于手,全神贯注。第四,用墨要匀,笔划大小一致。第五,不要歪斜,要注意字态之美,如此方能写得出好字。」
除了写字,磨墨也是一门学问,因为墨磨得太浓,笔尖凝结,下笔时施展不开,但若磨不到火候,笔墨一触及纸张就渲染开了,所以最初练字时,往往一篇大楷,字字浓淡不匀,真是不堪入目。几经磨练,自己才慢慢地体会出磨墨的重要性。不像墨汁,用起来方便得多,但确也失去了磨墨写字的技巧与乐趣了。
有一次练字的时候,我在大楷簿上写了一个「远」字,把「辶」字边写成一捺,也将「袁」字最后一笔写成一捺。寄父看鸟后对我说:「『字无二捺』,袁字单独写,可写成一捺,如何写远字,这袁字就不能写成捺,以后要注意啊!」事后有些同学以此来讥笑我,但这些刺激却更增加我奋发的意志,尔后寄父剀切指导的重点,也牢牢地刻印在我脑海之中。
寄父批改大楷作业,分为三个等级,写得好的以三角「△」或单圈「○」来表示,较好的则以双圈「○○」,最好的就用三个圈「○○○」来批注。记得当年儿时的玩伴们,经常邀约外出戏耍,如:踢毽子、跳绳、滚铁环、丢铜板等,或到河边捉鱼、摸虾,甚至到山林间捕兔子及山鸡等,但我一概拒绝了,因为那时自己的想法中只有二件事;其一是书本──如何把书念好。其二是写字──怎样把字写好。在专心一意的苦练中,自己发现如:「之乎者也」四字中的「之」与「也」二字最难运笔,也最不容易写得好,所以一有空闲,便专心练习写「之」与「也」,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决不辜负父母以及寄父母对我殷切的期望。三个月后,在一篇大楷十六个字中,平均会有三、四个字得单圈「○」,有二、三个字得双圈「○○」,此后更激起了我练字的信心,因此越写越好,而越好就越想写,有时甚至认真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又半年后,在我的大楷作业簿上,竟然出现了最好的三个圈「○○○」批注,在全班四十多位同学中尚未有人得过此项荣誉,但我并不自傲,反更使我全力投入写字的兴趣。寄父恐我因此得意而忘形,特别勉励我说:「百尺竿头,还须更进一步,同时还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为此,寄父还讲了一个「蚂蚁报恩」的小故事,来惕励我们:
在清朝时,有一位秀才,名叫王玉郎,时年及冠,进京赴考,在路途中,看到河中有一羣蚂蚁,被水围困,玉郎便采了几片树叶,放入水中,使蚂蚁都能爬到树叶上,树叶顺流而下,飘向岸边,玉郎眼见一只只蚂蚁都爬上岸后才离去,救起了这一羣蚂蚁。在京中殿试完毕,等候发榜,主考官详阅考卷,见玉郎的考卷,才文并茂,批阅大楷时,发现玉郎的考卷上爬有蚂蚁,主考官将蚂蚁拍掉,马上又有蚂蚁爬上考卷,齐集在考卷上汇成一点,原来玉郎在不知不觉中把「太」字少写了一点,主考官又再度将蚂蚁拍掉,霎时蚂蚁又齐集在「大」字下面汇成一点,主考官连拍三次,蚂蚁仍然奋不顾身的堆积在大字下面的一点处。主考官心知有异,召玉郎前来询问:你有没有做过积德的事。玉郎回应说:没有啊!主考官说:那就奇了?你的书法考卷上,「太」字下面少写了一点,主考官再将其考卷取出观看,仍有蚂蚁蜷伏在上面,赶都赶不走,这王玉郎才道出途中经过的情形。主考官认为此人「才德兼备」,后被录取为「进士」的一段佳话。
以上的小故事中,秀才救起一羣蚂蚁,而蚂蚁为了报恩,使他录取为进士,传为美谈。所以一个人有了「才」,还要有「德」,「德」包含有:才德、品德、口德、道德、恩德、阴德、阳德等。简言之,可分为有形与无形两种。有形的属阳德;帮助人家渡过急难,如在途中见一妇人大腹便便,即将临盆,晕厥在路旁,路过的人,如能及时将她护送至医院,使其顺利生产,即为阳德。无形的属阴德;所谓「为善不欲人知」,一言一行,循规蹈矩,言谈间不要损人,或在行进中,见一农夫挑着重担,先让其过,即属阴德。凡此种种,冥冥之中都有报应。像故事中的王玉郎,便属于无形的阴德,也就是佛教中的真谛:「种什么因,得什么果也」。
在私塾就读的三个月中,我念完了百家姓、千字文以及大学,当念中庸的时候,每天清晨五点钟就背着书包上学堂,并且在晨曦的路途上,边走边背,根本不了解书中的意思,但仍须死背强记,课程安排通常是:早晨八点背完一课,寄父教我一课,等念熟后,中午再背一课,接着寄父又教我一课,到下午念熟后,于下课前再背一课,寄父又再教我一课。有些同学,先生教完一课中庸,念了三天还背不出来,因而经常被先生用戒方〈戒尺〉打屁股,或头顶着书本在太阳下罚跪。当时还流行一首儿歌:「中庸、中庸,屁股要打得鲜红,中庸念完,屁股剩一个髐圈」,从这儿歌中,就不难体会出中庸难念的情况了。
生长在农村的我,有时静坐在山野,仰望着蓝天自我思考,觉得前程没有什么希望,即使把书念好,字写好,又有什么用呢?一到农忙,就要放下书包,帮忙到田里去做些轻微的工作,如:拔秧、莳秧、摸草等,两只脚一伸进秧田里,就有蚂蝗〈水蛭〉叮在我的脚上,等发觉时,它肚子里已吸满了鲜血,非常可怕。到了养蚕季节,又得帮着到桑园去采桑叶,碰上一种「刺毛虫」,常刺得手臂上红一块、紫一块,又痛又痒,使人毛骨悚然。放学回来,还要与弟弟背着草篮去刈草,回来喂猪、羊。
在寄父的私塾里,历经九个月,念完了:百家姓、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共七篇,尚未念完时,自己每天就跟父母吵嚷着,要离开家乡,到城市中去闯荡一番,后来父母扭不过我的请求,终于答应让我外出习艺。唯一遗憾的是辜负了父母与寄父母对我的厚爱与期望,从此也与书本及写字疏远了。而于民国二十九年进入苏州──文进印务局,充当学徒,在正式拜师学艺后,才知道学徒生涯原来是过着奴隶不如的生活,但事情到了这种地步,已无法再回头。因为当初离开家乡时,父母亲曾流着泪对我说:「孩子!你每天吵呀!闹着要外出习艺,不但你寄父母不同意,连伯伯、叔叔们都不同意,更何况父母呢?要知道当学徒是很辛苦的,如果你学艺不满三年,半途而废,不但会给亲友们取笑,同时父母的颜面亦扫地。」所以每次想到这里,只有咬紧牙关,继续忍受煎熬。白天受了委屈,跟谁去诉说呢?只有晚上躲在被褥中哭泣,这是自愿的,能怪谁呀!一个十四岁的孩子,每天早晨五点起床,先要挑三担水〈苏州当时还没有自来水〉,不论风吹雨打、飘雪结霜,三担水是缺一不可的。紧接着例行工作:淘米、洗菜、烧水、抹桌、抱小孩等,稍有差池,就用鸡毛撢子伺候。有一次,师母为了测验我有无贪念,叫我去淘米的时候。故意在米中放入二毛钱。当我发觉后,便取出交还给师母,师母即频频点头,表示满意。在当年那种环境下,我所学到的品节,是完美的,学到的操守,是无缺的。苦了二年多,后续又进来二位师弟,先生把例行的工作交由师弟去做,我则如释重负,终于熬出了头。但我每天仍自我要求,于五点钟起床,写二页大楷,一页小楷,从不间断,先生看我每天早晨临窗磨墨写字,亦点头称赞不已。经历了三年的煎熬,习艺期满,的确学到不少做人处事的道理,并磨练出自己坚毅不拔的精神。
民国三十三年离开苏州文进印务局后,辗转到十里洋场的──上海市,进入华艺美术设计印刷公司任职,闲暇之余,仍念念不忘读书与写字,由于每天工作八小时,晚间有较充裕的时间,便报名参加了「上海市第一民众补习学校」,继续进修。该校各设甲乙丙丁组;甲组相当于五、六年级;乙组相当于四、五年级;丙组则为三、四年级;丁组则比照一、二年级。因我早年已有些基础,所以便参加了甲组。上课后,因为自己有书法基础,于是甚得老师与同学们的厚爱。甲组每月均举办墙报竞赛,由同学投稿、插图、漫画、刊头,由另二位同学担任,而缮写的工作,就落在我的身上。后经「上海市第二十五民众补习学校」大礼堂举行颁奖典礼。谁知好景不长常,仅维持补习教育半学期就结束了。而自己亦于不久后转赴南京故宫空军机场任职。
由此时局逆转,于民国三十六年冬季随空军由南京撤退来台,至1950年离开空军单位,尔后赴台北,经友人介绍,在空军印刷厂担任工务,后兼工务主任之职,历二载,使空军印刷厂之工务作业步入正轨。而于1953年九月辞去空军印刷厂之职。于同年十月十日正式成立国兴印刷厂,期为文化工作而努力,自创厂迄今,已丽三十七载。自己退休,将「国兴印刷厂」交长子是志中执掌,另成立「国齐企业有限公司」由次子是志成负责。我自退休后,赋闲在家,以习字为平时生活中的消遣。及至1986年报名参加张炳煌老师的书法研习会,这才真正从事书法之研究。
为印证自己学习的成果,乃于1987年参加中华民国第一届全台硬笔〈原子笔〉书法比赛,未料竟获得北区大专社会组佳作奖,同时并获得台湾大专社会组佳作奖。1989年十月,又以全开宣纸,用古篆文撰写「礼运大同篇」,参加日本翠泉书道展,亦获得日本翠泉书道展之「准大赏」奖,并于1990年三月四日在日本大阪府市立市民会馆举行颁奖典礼。这消息由书友杂志社刊登于1990年七月份第四十一期杂志之得奖名录中,而由日本主办单位寄来奖状,委由书友杂志社择期颁发。
文字的本身,虽只是沟通、记载之工具,却也代表了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及气度风范,展眼全世界,中国的文字,堪称举世推崇,在五千年文化的历史冲激里,使它历久弥坚,无论是字的「形」与「意」,更是充满了高深奥妙之智慧。研习书法也非一朝一夕,一蹴可几,端赖个人之恒心钻研,方有所得,愿爱好书法者,能共策共勉,共同为传统国粹「中国之书法」,尽一己棉薄之力。
本文为纪念先寄父──是世兴先生而写,其对我用心良苦,谆谆善导,使我在书法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更感念先父母养育之恩,虽终身奉养,亦难尽报矣。三行自民国三十六年随空军来台后,从此远隔重洋,两地相思。三行对父母亲生不能尽奉养之责,死不能亲侍送终,悠悠苍天,此恨何极?故于1985年五月偕内返乡之际,爰为先父母建坟造亭,亭曰:「孝思亭」,以托无限思亲之情怀,并感谢在苏州学徒时先生、师母的教诲,使我在今后社会中作为做人处事的准则。
我国的书法博大精深,学起来亦非一朝一夕可成,亦没有快捷方式可走,唯一可行的方法,要多写、多练,在写练之中能悟出其中的奥秘。
我自六十岁退休后,抛弃一切琐事,每日与笔墨为伍,纸砚为伴。初学练习楷书,从一点、一横、一竖、一钩、一挑、一撇、一厥、一捺开始。我有一个毛病,就是不肯用毛笔练字,而喜欢用原子笔练字,因为我用原子笔练字,主要先练习每一个字的结构与形态,然后才开始用毛笔写字,写字不但要有耐心,还要有恒心,更要付出爱心,一次写不好,写二次,甚至三次、四次,一定要写到自己满意为止。
在「正草隶篆」的四体中,我特别喜好篆书,后来我把篆书写成「金文。金文者,金石文也。它包括了:甲骨文、金石文、钟鼎文、石鼓文、古籀文、陶文、雕虫篆、古篆、大篆、小篆等。书法是一种艺术,每行字里可大可小,能自由发挥,不受任何拘束,亦看不出有败笔之感,我将字态的「真善美」镕于一炉,除有时用破体字外,尽量使人易懂易识,还要不失其原意,如果想深入「金文」篆的境界中,是不难领会出来的。
由于我创的金文体形之美,我不禁喜欢上它。于是专攻金文。除了参考金石大辞典、古篆文大辞典、篆刻字典、篆刻字林外,有时遇到困难的时候,在半夜的睡梦中惊醒,马上起身补捉那一瞬间的灵感,写到满意后才睡觉。
1991年春天,经友人介绍于红十字会博爱服务中心及永和市长青书法学苑〈甲、乙班〉教授书法迄今。所以我在书法上更加重了责任感,每天除了上课教学外,更要写六个小时的字,来砥砺磨炼自己,更上一层楼,而一有空余的时间,还自己摸索着雕刻,以致沉醉于翰墨、篆刻之中。尚祈各位专家,不吝指教!
以上所言,是我毕生与书法上奋斗的历程,亦反映出现今社会上好高骛远、利欲熏心的写照。我爱书法,书法爱我,谨依我的浅见,愿与诸同好共勉之!
人物生平
民国十六年
(西元1927年)农历四月八日:是三行先生出生於横山桥镇芳茂村是家巷,八岁进入是氏祠堂就读,时值「七七芦沟桥事变」以致辍学,後在义父清举人世兴公开设之私塾就读,从此负笈东村,接受启蒙教育,由於天赋聪敏又极好学,极获世兴公之期许与锺爱,虽未受过正式教育,但自己勤於诗书习字,四书五经朗朗上口,且练得一手好字,书法基础即奠基於此时。
民国二十八年
(西元1939年),有感农村生活困窘,亟思到外地发展的志愿,因缘际会的,在上海市某印刷厂,从印刷学徒作起,学习印刷专长,也因此更加对文字的结构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後经友人推荐,便在当时的空军印刷厂担任印刷工务员一职。
民国三十六年
(西元1947年),随空军印刷厂由南京明故宫机场,搬迁来到台湾省嘉义县。民国三十八年(西元1949年),中国大陆解放,便与家乡亲友失去联络。1950年,升任空军印刷厂工务主任之职。1952年,与台湾省嘉义县蔡公崇山先生之长女秋桂女士结婚。西元1953年,长女亚娜出生;因为职务的薪资无法维持正常生活所需,同年与一起来台的同乡好友,辞去空军印刷厂职务,迁移至台北市创设国兴印刷厂及国齐企业有限公司,为社会文化工作做出奉献;长子志中、次子志成、次女亚华相继出生,由於夫人治家有条不紊、相夫教子、勤劳节俭、夫妻伉俪情深,虽然创业艰难,忙於发展,然自幼奠下的书写基础与兴趣使然,更加上夫人的鼓励支持,平日仍不懈於挥毫之乐、悠游翰墨。
1987年
在届满一甲子的岁月时刻,将工厂及公司之经营交由子女接棒,便终日谨慎求证、丝毫不茍的精神学习书法,以墨为伍、纸砚为伴在精练各体书法之後,益发对古文字及篆字产生浓厚兴趣,特别是金石文之研究,为能更加了解该文字的体验、创意,更购买篆刻工具,加强学习其技巧,期能在该领域中,摹拟相同的时空环境;并推广艺文书法,从观摩经典作品到钻研创发,将中国象形文字之美,完美呈现;坚持自创一格,赋予生动的布局,透过巧妙构思,赋予新的生命,务求尽善尽美的精神涵养令人激赏。
1992年
十月,在累积无数的经验心得与作品後,首次在台北市的国军文艺活动中心,举办了首次的个人书法展览,并出版“是三行书法作品集”,获得社会舆论的好评与讨论,更加鼓舞了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信心。
1994年
创设“聚翰坊艺苑”传授书法并任台北县永和市长青学苑书法老师、中华书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理事长暨台北联谊会主任委员、中国澹宁书法学会常务理事等,历年於国内、海外参加大小书画展不下百馀次,远届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菲律宾、欧洲等,荣获奖项不胜其数,其作品散布海内外,爱好者争相珍藏。(如附件)
1996年
五月,在台湾各界书法团体促拥及自己的潜心研习下,个人的第二本专辑“是三行稀龄书画篆刻作品特辑”于焉诞生,并由国民党大老陈立夫将军,为特辑封面题字,蒋纬国先生、何志浩先生等著名人士致词祝贺,并於同年荣获:山东省潍坊市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金石文头名状元之头衔与名号,主办单位并在潍坊市国际碑林,专辟“是三行艺术园”刻石立碑展示其作品,供爱好者永久观赏。
是三行先生能在事业有成之馀,除了自身兴趣更为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之薪传,努力於书法文字之存续与推广,以其学不厌、诲不倦的一贯精神,桃李万千、栽培有成,为中国古典「中和美」的典型代表,在台湾各界书法前辈、好友、教授们,尊称为「是大师」并荣登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录。
2002年
三月,应江蘇省武进市文联主席汤得胜先生的邀请及协助下,在常州市刘海棠美术馆,举办了首次在中国大陆的个人书法展,各级政要莅临指导、剪彩致词,其他省市书法团体及爱好者,均专程前来参予盛会;同年七月更将展会书法作品,移至是三行先生的故里武进市横山桥镇的芳茂村老年活动中心,再度展示,实现了是三行先生少小离家、分隔两岸後多年来的宿愿,荣归故里、光耀门楣。
七月三日,是三行先生期盼首次返乡举办书法个人展,能以最佳的作品,展示给故里乡亲,不顾自己长期糖尿病的缠身,劳心劳力的准备,加上长途旅程的奔波,返回台湾後,引发心肌梗塞,虽经医师们紧急安排手术,成功置入心脏支架後,於晚间七点三十分在台北县家中安然于世长辞,时年七十五岁。
参展经历
1987~1989
台湾第一届硬笔书法佳作
台湾第七届金鹅书法优胜
日本第六回翠泉书道展准大赏
台湾武进同乡会书画展
1990~1991
国际书法篆刻艺术博览会优秀
日本第八回全国书道展金赏
台湾净化社会书法展
台湾文献会中华书学会会员书法展
台北佛教研究会般若经文书法展
1992
北京海峡两岸书画家联谊会证书
中外名人名家书画精品收藏证书
国际兰亭笔会书法联展纪念状
北京故宫国际书法作品展纪念状
中国美术家协会旌扬状
中韩文化交流书画联展
中华民国水墨艺术学会书画联展
第八届国际兰亭笔会书法展
中国美术家协会台湾全省巡回展
1993
红十字会九十周年书法比赛佳作
八卦杯国际书画大赛二等奖
新疆特克斯城八卦陈列馆收藏证书
中华希望杯全国书画比赛优秀
台北市第二届国际书法联盟纪念状
中华民国第五届硬笔书法佳作
中华逸吟神墨诗书画国际展顾问
香港新华通讯出版社荣誉证
中日韩新书画家联盟副主席
中国大同市书画研究院艺术顾问
中国曹雪芹书画院艺术指导
1994
马尼拉国际文化交流荣誉金奖
金刚杯中外书画作品大赛荣誉奖
王子杯海峡两岸书画大赛金奖
名流之乡杯国际书画大赛优秀
中国当代书画家传编委员会顾问
台湾书画会适任书法老师证书
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届副会长
台湾省中国古文字学会第一届理事
国际文学艺术作品博览会认定证书
国际书画艺术名人证书
海南国际凤凰杯艺术展览会金奖
黄山颂国际书画摄影大赛优秀
台湾艺术教育馆荣誉状
中原书画研究院高级艺术顾问
西安市第三届国际书法联盟纪念状
台湾艺术馆永和长青学苑书画联展
1995
中国翰园碑林荣誉证书
西安雁塔书画研究会荣誉会长
浙江台州郑广文书画院顾问
吉林省文学艺术联合会书法特别奖
国际书法联盟作品联展纪念状
澳洲南天寺建寺委员会感谢状
中国书画家艺术交流协会副会长
书画家艺术精品大展最高荣誉奖
海峡两岸美术教授学术研讨会常务委员
中国国民党中央文工会书法百家邀请展
台北国际书法交流筹备纪念状
1996
上海市谢晋元将军诞生九十周年海峡两岸书画展
山东省潍坊市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金石文头名状元
北京华夏之窗文化研究中心顾问
中国翰园碑林作品入选证书
中原书画报社特约记者
中国豫苑书画院顾问
1997~1999
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杯金奖
中国剪报社与杭州出版社首届百寿图展评活动评为寿王
作品鉴赏
金石文作品
隶书作品
楷书作品
行书作品
篆刻作品
刻章作品
字体介绍
【金石文】( Archaic金石文)
金石文献包括“金文文献”和”石刻文献“二大部分作为文献载体,在我国古典文献学史上,金石常常并称成为一个名词,金石是指以青铜器和石块为文献的载体,也是钟鼎和碑石的总称。
金文--是指各种镂刻或鋳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商代至秦汉时期,统治者和贵族主要采用铜和锡的合金构成青铜,因为加了锡的成分,铸造出来的器物呈青灰色,故称青铜器。其上常常鋳上或刻有文字,通称铭文,又称金文。青铜器中的礼器以鼎居多,乐器以钟居多,所以前人便把钟和鼎作为青铜器的别称,其铭文又称为钟鼎文。
石刻--指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包括石经、碑版、墓志、石阙等。如果不算原始的石刻岩画、石刻符号,石头作为文献载体的历史可能同青铜器一样早。《墨子-明鬼》就说过:鋳之盘盂,镂之金石。秦汉以来,石刻逐渐取代了金刻的主要地位。
金石文献不仅可以用来订正文献记载的讹误,修正史书记载的差错,还可借以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郑樵在《通志-金石略》中指出:方册者,古人之语言;款识者,古人之面貌…..今之方册所传者,已经数千万传之后,其去亲承之道远矣。
金文中国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清代吴式芬把商周铜器铭文编成《捃古录金文》一书,收集的资料多,考释严谨,影响颇大,金文一词遂有了界说。这时所谓金文皆指整篇的铭文,不称单字。1925年容庚编《金文编》把商周铜器铭文中的字按照《说文解字》的顺序编为字典,从此金文成为一种书体名称。
金文出现在商代中期,资料虽不多,年代都比殷墟甲骨文早。金文下限断在秦灭六国,也就是秦用小篆统一中国文字时。宋代人收藏铜器极重视铭文,如吕大临《考古图》等;也有专门摹刻铭文的,如王俅《啸堂集古录》等;把铭文中的字编为字典则有王楚和薛尚功《钟鼎篆韵》。清代由于《说文》之学兴盛、声韵训诂研讨日深,在这种学风的影响下,铭文研究进步较快,不断出现专家,如吴大《字说》、《说文古籀补》,孙诒让《古籀拾遗》、《古籀馀论》、《名原》等,皆有创见,突过前人。
金文的年代长,使用区域广,材料如果不整理清理,则研究工作会收效不大。过去学者已理解这一点。王国维《两周金石文韵读·序》对时间地点观念很清楚。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 序文》说:“当以年代与国别为之条贯,……余于西周文字得其年代可征或近是者凡一百六十又二器。……其依据国别者,于国别之中亦贯以年代,得列国之文凡一百六十又一器。”,这在金文研究中是划时代的创举。
1985年容庚《金文编》修订第四版采用铭文3902件,收正文(可识的字)2420字,附录(还不能确定的字 )1352字,共计3772字。这是今日可见金文的总数。先秦文字资料不限于金文,而金文终究是主要的,它反映秦用小篆统一文字前1000多年间中国文字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
比甲骨文稍晚出现的是金文,金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脱去板滞,变化多样,更加丰富了。金文基本上属于籀篆体。这些文字,在汉武帝时就已被发现,当时有人将在汾阳发掘出的一尊鼎送进宫中,汉武帝因此将年号定为元鼎(前116)。以后金文又陆续有所发现。宋代文人欧阳修、赵明诚都善书,对金文作过研究和记载。
周宣王时铸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铭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最长者。《毛公鼎》铭文的字体结构严整,瘦劲流畅,布局不驰不急,行止得当,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铭、《散氏盘》铭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隶书】(Clerical隶书)
分古隶(秦隶,承上启下,是古今文字的一种过渡形体)、今隶(汉隶,是今文字开端)秦始皇前已出现秦隶,秦狱吏程邈整理秦隶,秦隶当时指应用于普通公文,只求简便不务美观的非正式字体;汉代将隶书视为正式字体(诏书、律令、碑铭),士大夫渐渐把它写得美观,隶书有方折、挑法的字体;蔡邑书写的熹平石经即汉隶代表作;文字从小篆到隶书的转变称隶变,字体变圆为方、笔划易曲为直,符号性增强,篆文中有些表示不同意义的形体到隶书被合并为一个形体,成抽象符号,较彻底地摆脱图画性,为方块汉字奠定基础;隶书的通行是汉字历史上的一次大变革。
【楷书】(Regular楷书)
又称真书、正书,东汉中后期成熟,如何演变为楷书不清楚,萌芽于汉、魏之际,但魏、晋时代使用楷书的人,仅有限几个文人学士,未成为主要字体,直到南北朝楷书才取代汉隶。楷书在唐代仍有隶的名称,称今隶,而称隶书、汉隶或古隶,唐开成石经为唐代所作标准楷书,后以此为规范,五代后,雕版印刷出现,通常用楷书刊刻,楷书成为中国文字正体,因从隶书变来不全符合六书。
【行书】(Running行书)
东汉中期就有行书,东汉末刘得升创作行书并集其大成,西晋行书大行于世,王羲之所写兰亭集序堪称行书杰作,行书字体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尚容易辨认字形,今流传唐人摹本数种,刻石拓本多种,以唐人冯承素摹本为最佳。
【草书】( Cursiveor Grass草书)
汉代草书称章草,与汉隶相应,章草,字与字间不相连,今草由章草演变而来,去章草的隶书味,笔划更减省,今草每个字的笔划相连较章草多,字与字间常有游丝相牵连;王羲之对今草的形成有关键性影响,王氏草书多为典型的今草,今草发展到唐代而成狂草,称颠张狂素的张旭、怀素的狂草一笔而成。
纪念专辑
是三行先生书法纪念专辑
由天津中国诗词楹联出版社发行,是裕兴先生封面题字,是志成责任编辑。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4-28 17:24
目录
概述
作品赏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