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亲河
黄河支流渭河支流葫芦河的支流
显亲河,通渭县也称安逸河,古称显亲川水,因流经显亲川而得名。黄河支流渭河支流葫芦河的支流。发源于甘肃省通渭县新景乡的大寨子,经鸡川镇,进入秦安县境内,在郭嘉镇的寺嘴与主要支流郭嘉河相汇,流至叶堡乡的蔡家牌楼村东侧入葫芦河。全长83.3公里,流域面积1015.7平方公里,比降9.52‰。年平均流量每秒0.6立方米,平均径流量1793万立方米,年平均输沙量377万吨,年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10300吨。较大的水利工程有:上游的金牛渠、中游的三峡水库。中下游是历史上的显亲川,亦称阳兀川,其河亦曰阳兀河,属陇右四大文化河谷之一。
干流概况
显亲河,上游通渭县境内称安逸河,也称鸡川水,秦安县称之魏店河,发源于通渭县境东部新景乡高庙山南麓,流经新景、鸡川乡,(经姚家河、丁家店,在鸡川镇徐家堡与马家河相汇后,流经司家川、苟家堡、牛家坡)于牛家坡出通渭,境内干流长24.9公里,流域面积201.95平方公里。主要支沟有马家河、田家河等。
显亲河于魏店镇魏坡进入秦安县,流经魏南、吊川、陈庄、俨阁川、伏家峡、曹家湾、良家坪进人安伏乡的姬家峡、朱家峡、高家峡后进人郭嘉镇的杨家峡、涡沱、元川,在赵家河与郭嘉河交汇(以上河段长51.5公里,流域面积634平方公里),又流经郭嘉镇的槐庙,叶堡镇的新阳、金城、庞宋、蔡家牌楼等村汇入葫芦河。全长83.3公里(一说全长58.8公里),流域面积1015.7平方公里,比降9.52‰。秦安县县境内长56.6公里,流域面积613.5平方公里(一说34.1公里,流域面积365.9平方公里),比降9‰。
水文特征
据《通渭县志》,显亲河(安逸河)上游年平均径流量770万立方米,输沙量141万吨,侵蚀模数698011吨/平方公里。
《秦安县志》载:显亲河年流量0.57立方米/秒(0.6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793万立方米,输沙量377万吨,年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10300吨。
主要支流
郭嘉河,发源于甘谷县大庄乡朱权家高庙顶山北麓,海拔1971米。由郭嘉镇的李家上川进人秦安境内,经暖泉、洛泉、负王川到寺嘴。逸西纳邵沟水,在邵嘴交汇。逸北纳背后沟水,在郭嘉镇交汇,逸南纳马颊沟水,在寺嘴交汇。明《秦安志》记载:“为马颊沟(三十里),其水注阳兀。为磨山,俯关门沟,有古关(逸其名矣,然关址犹存)。”马颊沟亦称马颊关,是丝绸之路中西交通干线的必经关口,全长11公里。磨山今名墩梁,下为马颊沟。均在郭嘉镇境内。郭嘉河与魏店河在赵家河交汇后,流人显亲河。郭嘉河全长24.5公里,县内长22.5公里,流域面积247.6平方公里,县内面积232.6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139万立方米,县内年径流量1070万立方米,平均流量每秒0.57立方米,年平均输沙量367万吨。
治理开发
金牛渠,位于显亲河上游通渭县鸡川镇,灌溉面积545亩,取水流量0.06立方米/秒,固定渠道7.5公里, 固定渠道渠系建筑物35座。
三峡水库,是以魏店河为水源的蓄水灌溉工程。主体大坝在伏峡境内,属县重点水利工程之一。1958年设计动工,投劳63万个,总库容量690万立方米,1960年停工。1966年汛期土坝被洪水冲毁。三峡渠在杨家坪,渠长35公里,1962年后坍塌报废。1967~1971年,建成魏店自流灌溉北渠,灌溉面积116公顷,后因河水枯竭断流,灌渠现残毁。
流域文化
明《秦安志》记载:“逸南为神川,为俨阁川,为冀峡,鸡川水注焉,有缠移关(古关也今废)。为良家坪(三十里)俯俨阁川。”神川即魏店川,俨阁川在吊川和峡门间。良家坪位于魏店南山梁最南端,海拔1682米,可遥望峡门俨阁川。魏店河沿岸是“丝绸之路”古道,由莲花镇经梨树梁,过黑窑骚、下团庄到俨阁川,从峡门经伏峡到姬峡,为缠移关。沿魏店河由姬峡经朱峡高峰到郭嘉镇的杨峡和元川。
显亲川历史悠久,蕴藏着深厚的人文内涵,是天水境内的一处名地。l965年,在这里出土了举世闻名的唐三彩。显亲之名源于东汉时期的显亲侯国。东汉建武八年(公元32年),光武帝刘秀西征割据天水一带的隗嚣,窦友随从其兄、河西五郡大将军窦融率五郡太守及羌虏、小月氏等步骑数万与刘秀会师高平(今宁夏固原),隗嚣大败。因窦氏兄弟有功于朝廷,刘秀便封窦友为显亲侯。显亲从成纪县东南析置而出,是东汉政府在天水境内设置的第一个侯国。《嘉庆重修一统志》记载:“显亲故城,在秦安县西北,汉成纪县地。后汉建武中,封窦融弟友为显亲侯国,属汉阳郡。”东汉中元元年(公元59年),窦友之子窦固袭封显亲侯,邑其地未变。
东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韩遂、马超等部抗击曹操失败后,韩遂退守显亲。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夏侯渊、张郃率大军攻韩遂,韩遂弃显亲东退,屯去略阳(今秦安县五营乡蔡河村)廿余里。夏侯渊于野战中大破韩遂主力,占据陇右北部之地。显亲在西晋时期更名显新,为天水郡属县之一。北魏太平真君八年(公元447年),显新并入安夷,后又分出,并恢复旧名。北魏后,显亲被废。显亲作为县,共存400余年。
北周在显亲故址重建成纪县,显亲川遂成为成纪县的一部分。唐代,为避唐中宗李显之讳,显亲川改名敬亲川。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因地震,秦州移治于显亲川,成纪也由小坑川徙至新城,州县同治一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秦州复移治上邽县(天水市秦州区)。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唐收复被吐蕃占据的秦州故地后,秦州治所再次迁往显亲川。
自唐以降,显亲川在经历了昔日的辉煌后,其名在史籍中消失。元代显亲川改称杨兀里,明清始称作阳兀川。今有河流和峡谷仍以显亲命名。显亲河在《水经注》中名安夷川水,全长58.8公里;显亲峡又名玉钟峡,在叶堡至安伏之间。
参考资料
显亲川.天水日报.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4 09:30
目录
概述
干流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