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煤岩类型是指显微组分的共生组合。每一种显微煤岩类型都有各自的煤岩组成、物理性质和化学工艺性质特点,并反映了一定的聚积环境。国际上,显微煤岩类型的划分,是在最小厚度50μm或最小覆盖面积50×50μm范围内,测定各
显微组分组(或显微组分)的体积百分数,并按它们等于或大于5%的原则进行确定。每个类型可包含小于20% (体积百分数)的粘土矿物、石英、
碳酸盐矿物或小于5%(体积百分数)的硫化物矿物,其密度小于1.5g/cm,共划分出由单组分、双组分和三组分构成的七个显微煤岩类型组 。
简介
显微煤岩类型(microli thotype of coal)是指煤岩显微组分的
典型共生组合。为煤的岩相组成的一种类型。
煤岩显微组分中,尤其是稳定组(即壳质组)的组分以及微粒体、粗粒体都很少单独存在,大多是与同组或其他组的煤岩显微组分相结合,形成组合体,这些组合体就是显微煤岩类型。往往以显微煤岩类型评价煤的工艺性质。
分类
显微煤岩类型是根据最小厚度为50μm或最小覆盖面积为50×50μm。的煤岩显微组分共生组合体中,
显微组分组(或显微组分)出现的数量等于或大于5%(体积百分数)进行分类的。显微煤岩类型还可包括小于20%的矿物(如黏土、石英和碳酸盐)或小于5%的硫化物矿物。
显微煤岩类型的命名
显微煤岩类型的命名,字首均带“微”以区别于宏观类型的名称。两个分类均把煤岩显微类型分成七组。根据所含显微组分组是一个、两个或二个,分为单纠分、双组分或三组分组。微镜煤、微壳煤和微惰煤主要由一个显微组分组组成。
其他显微组分含量小于5%。微亮煤、微镜惰煤和微暗煤主要由两组显微组分组成,其他显微组分含量小于5%。微三合煤则主要由三组显微组分组成.,三者的含量均不小于5%,在国际分类中,又根据显微煤岩类型组中某一显微组分为主而细分为微孢子煤、微丝煤、微孢子亮煤和微孢子暗煤等。
性质
单组分显微煤岩类型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与构成它们的显微组分的性质很相似。它们的工艺性质,几乎不受含量小于5%的其他显微组分的影响。双组分和二组分的显微煤岩类型(特别在低煤化度煤中)的化学组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的显微组分组的构成,而物理性质却不仅仅取决于显微组分的构成。如双组分和共组分显微煤岩类型的维氏硬度总是高于各单组分显微煤岩类型。微暗煤的维氏硬度高于微镜煤和微亮煤。稳定组中孢子体和角质体韧性大,因而富含稳定组的微暗煤硬度大,所以它往往富集在较粗粒级内。在矿物含量相同时,所有显微煤岩类型的密度均随煤化度增加而加大;在煤化度和矿物含量时,含稳定组多的显微煤岩类型的密度,总是比含高比例惰质组的显微煤岩类型小。在炼焦烘中,微暗煤的结焦性明显低于微镜煤、微亮煤和微暗亮煤、高挥发分煤中富含稳定组的微暗煤易于氢化,不易氧化。
测定方法
一般是用煤砖光片进行测定。在反光显微镜的目镜中放入20点网格片 (下图1所示),与25~60倍的油浸物镜配合,使试样上的有效覆盖面积为50×50μm,根据各显微组分组(或显微组分)以及矿物在网格交点上的数量来确定显微煤岩类型。用数点法统计每种类型的体积百分数。对于块煤光片还可以用
目镜测微尺进行测定。
分类
上述的显微煤岩类型分类属斯托普丝—赫尔伦(Stopes—Heerlen)系统,虽以工艺目的为主,但在一定条件下可视为成因单位,它们与
宏观煤岩类型和煤相有密切的关系。
微镜煤镜质组含量大于95%的显微煤岩类型组。常见在煤中呈数毫米厚的分层或透镜体,个别较厚。微镜煤条带通常由高等植物的茎、枝或木质化树根转变而成,多形成于较深的闭流泥炭沼泽。其性质与镜质组一致。它们在挥发分大于18%的炼焦用煤中有很好的结焦性,易破碎,多集中于1mm以下的煤粒中。它们在挥发分大于25%的煤中易于氢化,最易被氧化,有自燃倾向,为矿井粉尘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壳煤壳质组含量大于95%的显微煤岩类型组。当孢子体、角质体特别密集或树脂体、藻类体足够大时方可测得。其性质与壳质组相同,很少见。
微惰煤惰质组含量大于95%的显微煤岩类型组。它们常见于南半球二叠纪煤和中国西部中生代煤中。其成因与性质与惰质组相同,但其胞腔往往被矿物充填。
微亮煤镜质组和壳质组含量之和大于95%,且两者含量均不小于5%的显微煤岩类型组。多数情况下,微亮煤中的壳质组少于20%。当其镜质组含量大于壳质组含量时,称为微亮煤V;富含壳质组的微亮煤则称为微亮煤E。微亮煤V由森林枯枝落叶层(其中有孢子和角质层) 中的木材和树皮经强烈分解而成,其中无结构镜质体占优势,常与徽镜煤共生。含腐泥较多的微亮煤V形成在海水淹没的碱性沼泽环境中,在中国东部地区某些石炭纪煤中常见。微亮煤E与特殊的植物或水下沉积有关,常显示细密的显微层理,有时相变为腐泥煤。微亮煤的性质与其组成成分有关,由于孢子体、角质体韧性较大,致使微亮煤的裂隙较少,比微镜煤有较高的强度。由于其膨胀性好,可塑性大,在炼焦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结焦性能,其副产品取决于壳质组的成分和含量。它们在挥发分大于25%的煤中容易氢化,抗氧化性较微镜煤强。
微暗煤惰质组和壳质组含量之和大于95%,且两者含量均不小于5%的显微煤岩类型组。当其惰质组含量大于壳质组含量时,称为微暗煤I;当壳质组含量大于惰质组含量时,称微暗煤E。微暗煤I中惰质组含量高,说明其形成于氧化的泥炭层表面,不时位于潜水面之上的环境。一般认为,富孢子微暗煤E形成于水下。微暗煤与微镜煤、微亮煤相比,有较高的强度,破碎后常富集在1mm以上的煤粒中。因其常含较多的矿物质,影响煤的可选性,炼焦性能也比微镜煤、微亮煤差,但影响程度取决于壳质组和惰质组的比例。微暗煤I可作为炼焦瘦化剂。在挥发分大于25%的煤中的微暗煤E易于氢化。微暗煤抗氧化性强,没有粉尘化倾向。
微镜惰煤镜质组和惰质组含量之和大于95%,且两者含量均不小于5%的显微煤岩类型组。其中,富惰质组的称微镜惰煤I,是在泥炭沼泽经常干燥的条件下形成的,南半球二叠纪煤和中国西部中生代煤中大量出现;富镜质组的称微镜惰煤V,主要由产孢子少的森林沼泽植物形成。微镜惰煤是在高煤级烟煤和无烟煤中常见的显微煤岩类型组,其性质介于微镜煤与微惰煤之间,裂隙较少,多在粒度大于1mm的煤粒中富集。
微三合煤镜质组、壳质组、惰质组含量均大于5%的显微煤岩类型组。其中,镜质组含量大于壳质组、惰质组含量的称微暗亮煤;壳质组含量大于镜质组、惰质组含量的称微镜惰壳质煤;惰质组含量大于镜质组、壳质组含量的称微亮暗煤。微三合煤的性质介于微亮煤与微暗煤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