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县
山西已撤销历史行政区划
晋城县,唐代山西古县,古称高都邑,秦设高都县,属上党郡。东晋西燕时期为建兴郡治,北魏为建州治,隋开皇十六年改高都为丹川县,因境内丹河为名,为泽州治。唐武德元年分丹川县丹河以西设晋城县,武德八年并丹川县入晋城县,贞观元年为泽州州治。明洪武元年省入泽州直隶州。清雍正六年复置凤台县,为泽州府附郭。民国三年废府留县,隶山西冀宁道。
历史沿革
古称高都邑,春秋属晋,战国属韩,后属赵。
秦置高都县,属上党郡。
东汉分高都县西,设阳阿县,西晋复并阳阿入高都县,仍属上党郡。
东晋太元十一年,慕容永分上党置建兴郡,高都县为建兴郡治。
北魏改置建州,高都县为建州治,及高都郡治。
隋开皇十八年,因县东丹河为名,改高都为丹川县,仍为泽州州治
隋大业三年,于丹川县置长平郡,为长平郡治。郡辖丹川,高平,获泽,陵川,沁水,端氏六县。义宁二年复改郡为州,丹川县为泽州的州治。
唐武德元年,分丹川县丹河以西置晋城县,兼置建州。唐武德六年废建州,徙盖州治此。唐武德八年并丹川入晋城县,九年废盖州,由端氏县徙泽州治此。晋城县仍然为泽州州治。州辖晋城,高平,阳城,陵川,沁水,端氏6县。
北宋时期,于晋城县置泽州高平郡,仍为州治及郡治。
金元光二年,于晋城县置忠昌军,为军驻地。下辖晋城(驻地),高平,陵川,端氏,沁水五县,及绩州(今阳城)。
元中统元年,于晋城县置泽州司侯司,领晋城,高平,阳城,陵川,端氏,沁水六县,属晋宁路。
元至元三年,省司侯司,晋城县仍为州驻地。以泽州领五县,即晋城,高平,阳城,陵川,沁水。
明洪武元年,州治晋城县省入泽州,洪武二年升为山西泽州直隶州,领高平,阳城,陵川,沁水四县。
清雍正六年,升为山西省泽州府,于附郭复置凤台县,凤台县为泽州府的府治。府辖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5县。相传城东有高台凤栖于此而得名。
民国二年,废府存县,三年,为别于安徽凤台县。复改凤台为晋城县,隶山西省冀宁道。
1945年6月晋城解放,1948年析晋城县城关设晋城市,与晋城县并存。1949年8月复并晋城市入晋城县。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晋城县隶属山西省晋东南专区和地区领导。
1983年7月,撤销晋城县,升为山西省辖县级晋城市,由晋东南地区代管。
1985年4月,撤地设市,县级晋城市升为地级晋城市,直属山西省,原晋东南地区所辖高平、阳城、陵川、沁水4县划归地级晋城市领导。原县级晋城市分为晋城城区、郊区两区,隶属于地级晋城市。
1996年8月,郊区改名为泽州县,仍由地级晋城市领导。
今为城区与泽州县,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
地名由来
宋太平兴国年间,乐史所撰写的《太平寰宇记》中曰:春秋末年,赵魏韩三家分晋,迁晋静公到此,故曰晋城。
最新修订时间:2022-05-16 18:3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