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察冀边区1941年秋季反“扫荡”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反击日伪军的作战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和民兵,在山西省和河北省边界及北平以西地区反击日伪军大规模“扫荡”的作战。
1941年8月中旬起,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调集5个师、6个独立混成旅及伪军一部共7万余人,采取“铁壁合围”“梳篦清剿”“辗转抉剔”等战法,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北岳、平西(今北京以西)区进行大规模“扫荡”,企图消灭晋察冀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摧毁抗日根据地。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指挥所属部队4万余人和广大民兵,采取内外线结合、广泛开展游击战的方针,反击日伪军的“扫荡”。
日军首先实施“铁壁合围”。8月14日,日军第26、第41师和独立第3、第9混成旅各一部2万余人,从灵丘、五台、盂县出动,至22日先后进至晋冀两省边界的上寨、下关、高洪口、柏兰、上社、娘子关等要点,将北岳区的第2分区与其他分区纵向割裂。同时,向平北和冀中佯动的日军第21、第33、第110师各一部共万余人,于23日突然掉转方向,在独立第2、第8、第15混成旅各一部兵力配合下,从房山、保定、石家庄、井陉等地出动,合击北岳区的第1、第2、第4军分区部队和平西区的冀热察挺进军。为避开日军的进攻锋芒,晋察冀军区一部兵力以营连为单位与民兵结合,在内线开展地雷战、麻雀战,迟滞和消耗日伪军;各军分区机关和部队主力适时跳出合击圈,转移到外线作战。25日,日军第21、第110师8000余人,以多路、多梯次对以娄山为中心的第1军分区机关和部队驻地实施合击。第1军分区机关、部队先机转移,使其合围扑空。28日,日伪军又以2500余人,由温都、建都口、古道出动,合击两岔山区。第4军分区第5团1个连凭险设伏,毙伤日伪军100余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31日,日伪军6000余人,分六路合围平西区党政军机关。平西区部队避其锋芒,从蓬头、小锋口先机转移,使日伪军扑空。同时,日伪军2万余人,分多路向以阜平为中心的沙河两岸地区合击。9月1日,晋察冀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和部队8000余人,在转移中暴露目标,被日伪军重兵包围在阜平以北的雷堡地区。聂荣臻当机立断,令由50人组成的小分队,携电台1部,于当夜进至雷堡以东的台峪,架起电台,实施无线电佯动,给日伪军造成错觉。2日下午,日伪军被诱向台峪进攻。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和部队乘机连夜跳出合围圈,进至常家渠一带山区,随后穿过日伪军数道封锁线,于7日转移至平山县蛟潭庄一带。在此期间,为配合晋察冀军区反“扫荡”作战,八路军第129、第120师和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部队,相继对日伪军展开进攻,攻克广平、隆平、南和、沙河、清河五座县城和宁武、忻口车站,一度切断日军铁路交通,迫使日伪军将总兵力的2/3约4万人撤回各要点和交通干线。
9月7日,日军转入“抉剔”“清剿”。侵入抗日根据地腹地蓬头、阜平、陈庄等地区的日伪军2.7万余人,一面以化装突袭、远途奔袭、杀回马枪等战术,继续寻歼晋察冀军区主力部队;一面分成小股进入深山区“抉剔”“清剿”,烧杀抢掠。晋察冀军区以一部协同民兵、游击队开展游击战,掩护群众转移,保卫和帮助群众秋收,并适时集中主力打击日伪军。14~20日,日伪军在合击边区党政军机关连连扑空后,即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仅在曲阳县沟里村、平山县东西黄泥树、通家口、冷泉等村庄,就屠杀群众600多人。19~23日,晋察冀军区主力伏击、袭击在古玉树、焦家垴、王家坪、孟家庄等地的日伪军,毙伤其600余人。24日,日军3500余人合围易县狼牙山地区。第1军分区第3、第20团,为掩护被围的数万群众和当地党政机关转移,于当夜猛攻管头、北娄山、松山和周庄一线,调动合围的日伪军,使狼牙山北面出现了一个约10千米宽的空隙。被围的群众和机关在第1团掩护下迅速转移,第1团第7连第6班将日军引向狼牙山主峰棋盘坨,浴血奋战12小时,毙伤日军90余人。在弹药耗尽后,5名战士誓死不屈,英勇跳崖,3人牺牲,2人负伤脱险,后被誉为“狼牙山五壮士”。
日伪军在边区军民打击下,伤亡与日俱增,交通运输日益受阻。9月26日,被迫开始全线撤退。晋察冀军区部队乘胜追击、袭击。9月30日至10月9日,10天内毙伤日伪军近400人。10月中旬,基本恢复反“扫荡”前的态势。
这次反“扫荡”作战,历时两个多月,晋察冀军区部队作战800余次,以伤亡2000余人的代价,共毙伤日伪军5500余人,挫败了日伪军消灭晋察冀边区领导机关与主力部队、摧毁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企图。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30 09:09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