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梦》是宋代女词人
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记梦诗。此诗通过对神仙境界中仙人们逍遥自在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寻求精神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态,蕴含着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厌恶之情。全诗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诗境开阔,洒脱飘逸,有仙骨神韵,在李清照诗作中,可谓独具一格。
作品原文
版本一
晓梦
晓梦随疏钟⑴,飘然蹑云霞⑵。
因缘安期生⑶,邂逅萼绿华⑷。
秋风正无赖⑸,吹尽玉井花⑹。
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⑺。
翩翩坐上客⑻,意妙语亦佳⑼。
嘲辞斗诡辩⑽,活火分新茶⑾。
虽非助帝功⑿,其乐莫可涯⒀。
人生能如此,何必归故家⒁。
起来敛衣坐⒂,掩耳厌喧哗。
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⒃。
版本二
晓梦
晓梦随疏钟,飘然跻云霞。
因缘安期生,邂逅萼绿华。
秋风正无赖,吹尽玉井花。
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
翩翩坐上客,意妙语亦佳。
嘲辞斗诡辩,活火分新茶。
虽非助帝功,其乐莫可涯。
人生能如此,何必归故家。
起来敛衣坐,掩耳厌喧哗。
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疏钟:稀疏的钟声。
⑵蹑:踩,踏。一作“跻”。
⑶因缘:依仗,凭借。安期生:秦时仙人。《
列仙传》:“安期先生者,琅琊阜乡人也。卖药于东海边,时人皆言千岁翁。秦始皇东游,请见,与语三日三夜,赐金璧,度数千万。出于阜乡亭,皆置去,留书,以赤玉鸟一双为报,曰:后数年,求我于蓬莱山。始皇即遣徐市、卢生等数百人入海。未至蓬莱山,辄逢风浪而还。立祠阜乡亭海边十数处云。”
⑷邂逅:不期而遇。萼绿华:古代传说中的得道仙女。《真诰》卷一:“萼绿华者,自云是南山人,不知何山也。女子,年可二十上下,青衣,颜色绝整。以升平三年十一月十日夜降羊权家。自此往来,一月之中,辄六来过耳。云本姓罗。赠权诗一篇,并致火浣布手巾一方,金石条脱各一枚。”
⑸无赖:没有道理,不凑趣,恶作剧。
⑹玉井花:传说中神奇的莲花。
韩愈诗《古意》:“太华峰头玉井莲,开花十丈藕如船。”
⑺食枣如瓜:《
史记·
封禅书》:“李少君曰:君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居蓬莱,合则见人,不合则隐。”
⑻翩翩:风度潇洒。
⑼意妙:一作“貌妍”。
⑽嘲辞:嘲谑的话语。斗:竞争,竞赛。诡辩:言语奇特机智。
⑾活火:旺盛的火焰。《
因话录》卷二:“茶须缓火炙,活火煎。”分新茶:用新茶作分茶之戏。一作“烹新茶”。
⑿帝:天帝。一说皇帝,亦通。
⒀莫可涯:无涯,无穷尽。一作“何莫涯”。涯,边际,极限。
⒁归故家:回到旧家。一作“故归家”。
⒂敛衣:敛掩衣襟,即整装以示肃敬。
⒃咨嗟:叹息。
白话译文
疏朗的晨钟催我入梦乡,飘飘身轻登云霞。
有缘碰上安期生,又意外遇到仙女萼録华。
哪知秋风太无理,吹尽了太华峰头玉井花。
一起看莲藕大如船,一起尝鲜枣大如瓜。
座上宾客无不风流潇洒,意气高妙词语更佳。
嘲笑争辩谈怪论,火旺烟轻玩分茶。
不是辅佐天帝建功业,却是自有欢乐无边涯。
人生如能这样过,何必一定要回家!
梦醒起身整衣坐,捂住双耳驱喧哗。
明知梦境难亲见,想想还是惋惜它。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记梦诗,李清照的记梦诗仅此一首,其具体作年难以考证。研究者有定它为南宋灭亡作者南渡以后所作的。因诗中有“人生能如此,何必归故家”等语,谓“因故家已经沦陷,实际上无家可归,这句的含义就显得倍加沉痛”。也有人认为不能完全排除作者在南渡之前,离家日久之时,也有可能说出这样的话来。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五言古体诗以不换韵为正格,此诗便是一韵到底的。但它在内容安排上,却有点像那种四句一换韵的诗:每四句各成一小段落。诗题即首句起头二字,这是风谣乐府传统中之通例,诗中亦常有。此诗写作者某天早晨睡起前梦幻中的一番游仙经历以及醒来后的感慨。诗境开阔,风格飘逸。
“晓梦随疏钟,飘然蹑云霞。因缘安期生,邂逅萼绿华。”先叙入梦遇仙。拂晓前作者一度醒来,又随着钟声进入梦境,“疏”字形容钟声缓而轻,这恰好能起催眠作用。飘忽身轻,跻入云霞。从飘飘欲仙,到梦见仙人,就十分自然。在仙人中,作者举了人们熟知的安期生和萼绿华。可能同是女性的缘故,作者似乎对遇到萼绿华显得特别高兴。
“秋风正无赖,吹尽玉井花。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据韩愈描写,玉井莲开花高达十丈,它的根藕当然也会大得像条船了;由藕说到枣,按比例扩大,天衣无缝地将李少君说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的话用上了。与仙人们在一起,其兴奋愉悦之情洋溢纸上。
“翩翩坐上客,意妙语亦佳。嘲辞斗诡辩,活火分新茶。”这四句写人物志趣风貌,叙写诸仙座中以嘲谑取乐、分茶为戏情状。意妙、语佳、思捷、手巧,加之风度翩翩,真是无一不好。虽说只是梦中幻境,实际上却完全是作者自己生活理想的反映。所以,叙来也充满热情。
“虽非助帝功,其乐莫可涯。人生能如此,何必归故家。”写自己对神仙生活的羡慕和感慨。这样的意识通常总是在梦回清醒之后才会产生的。这里作者正是以感想来代替叙述,略去如何从梦中惊醒过来的描写,使诗意更为紧凑,过渡了无痕迹,又简省了很多笔墨。
“起来敛衣坐,掩耳厌喧哗。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最后补明醒来以后,尚对梦境无限留恋。醒来后作者陷入了沉思。“喧哗”包含着现实生活中人们为名利得失纷争不已的意思,对此梦中所见,更觉得可“厌”。这是从对梦境和现实的相反感受写。明知是幻梦而犹念念不已,则是从理智和感情的矛盾状态写。这样来写内心的强烈感受,是深刻而真实的。
此诗借美好的梦境来寄托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同时反衬出现实生活之可“厌”。在构思命意上,也许受到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一些影响。不过,李白诗在卒章显志时,能昂首扬眉,表现得傲骨嶙峋;而李清照这首诗,却只是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息。
名家点评
清·
俞正燮:诗秀朗有仙骨也。(《
癸巳类稿·易安居士事辑》)
现代·王延梯:这诗飘然而有仙骨,具有豪迈洒脱的特色……表现了诗人对个性自由的渴望,对没有桎梏、没有羁绊的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追求精神解脱的苦闷心情和对封建束缚的反抗。(《
李清照评传》)
现代·王璠: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与杜甫《送孔巢父谢病归江东兼呈李白》两诗相类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从诗的内容上说:都是表示作者厌恶现实,想脱离尘俗,去到想象的天国里讨生活,凭空的虚构出若有其事的神仙境界。从描写的投巧上说:三诗都是脑子里的幻想,写得迷离恍惚,含有一种神秘性,把人引入其中,几乎疑是真事,而不觉是置身于虚无飘渺中。从作者的背景上说:他们三人均生当乱世,社会扰攘的时代,李白的浪迹江湖,杜甫的穷愁潦倒,清照老寡凄凉,对于国家,对于身世,无一不感到辛酸凄惨,因此有这冥想的诗篇。况且他们同是天才的大诗人,写出来的诗有不期然而然的暗合,实非偶然呢!(《李清照研究丛稿·李清照的诗》)
作者简介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早期生活优裕,与夫
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诗文之法作词。并能作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
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
李清照集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