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晦(拼音:huì),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最早见于《楚系简帛》。本义是指每月的最后一天,但是后来也可以泛指黑夜,也引申为隐微、愚昧、凋零等义。
字源演变
晦,形声字。战国文字或从日,母声。小篆则从日,每声,由上下结构讹变为左右结构。“每”“母”本为一字分化,古音又很相近,古文字中经常通用无别,楷书整齐化。《楚帛书》乙篇:“乃命山川四呣(海)。”“呣(晦)”假借为“海”。《说文》:“晦,月尽也。从日,每声。”依此说,“晦”为阴历的最后一天,这时月亮是看不见的。此处的“日”旁是表示明暗之意,不是指“太阳”。因而“晦”也就有了“黑暗”的意思,“晦”和“黑”也是一对音义皆近的同源词。《释名·释天》云:“晦,月尽之名也。晦,灰也。火死为灰,月光尽似之也。”实际上是牵强附会。“晦”本义是指每月的最后一天,但是后来也可以泛指黑夜。也引申为隐微、愚昧、凋零等义。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月尽也。从日每声。荒内切。
说文解字注
月尽也。
朔者,月一日始苏;朢者,月满,与日相望似朝君。字皆从月,月尽之字独从日者,明月尽而日如故也。日如故则月尽而不尽也。引伸为凡光尽之偁,僖十五年《春秋经》:“晦,震夷伯之庙。”《公羊》曰:“晦,昼冥也。”《谷梁》曰:“晦,冥也。”杜注《左》云:“与凡书晦同。”《尔雅》曰:“霿谓之晦。”
从日。每声。
荒内切。十五部。
康熙字典
【辰集上】【日部】晦
《唐韵》荒内切。《集韵》《韵会》呼内切。《正韵》呼对切。𠀤音诲。《说文》:月尽也。《释名》:晦,灰也。火死为灰,月光尽似之也。《左传·成十六年》:陈不违晦。注:晦,月终。
又《易·随卦》:君子以向晦入宴息。注:晦,晏也。
又《诗·陈风》:风雨如晦。传:晦,昏也。
又《诗·周颂》:遵养时晦。传:晦,昧也。
又《左传·成十四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注:晦亦微,谓约言以纪事,事叙而名微。
又《左传·昭元年》:六气曰:隂、阳、风、雨,晦、明也。注:晦,夜也。
又《公羊传·僖十五年》:晦者何,冥也。
又《尔雅·释天》:雾谓之晦。
又班固《幽通赋》:鲜生民之晦在。注:晦,亡几也。
书法字形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书法来源: )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韵书集成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7 15:08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