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嵌(嵌瓷),广东省汕头市、普宁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汕头市潮南区成田镇大寮乡的嵌瓷艺术以许氏家族为代表。1906年,当地民间艺人许石泉拜被奉为“嵌瓷祖师”的吴丹成为师,学成后把技艺传给子孙及族人,此后世代相传,形成了自具特色的大寮嵌瓷。
据有关史料记载和现存古代庙宇、祠堂和民宅的建筑装饰见证,普宁嵌瓷始于明代万历年间,盛行于清代,清末民初还涌现了一批能工巧匠。
文化特征
嵌瓷以绘画、雕塑为基础,用专门烧制的彩釉瓷片粘嵌出人物、花卉和飞禽走兽等艺术造型,对庙宇和建筑物的屋顶、墙壁等部分进行装饰。潮汕嵌瓷的工艺技术别具一格,多采用半浮雕或圆雕样式,形象生动,色彩斑斓,质地坚实稳定。在潮汕地区,瓷器作坊往往和嵌瓷工匠密切配合以烧制各种色彩的低温瓷器。这些瓷器复由工匠精心剪取,形成镶嵌所需的瓷片,再以粘合剂将瓷片拼制成局部构件,最后将构件组合出各种表现民俗、民间故事或祥瑞喜庆主题的图案或塑像。
普宁嵌瓷主要以色彩鲜艳而又精薄的瓷盘、瓷碗、瓷碟、瓷杯、瓷盒、瓷片等为原料,以石灰、红糖、草纸调制的灰浆作镶嵌沾合剂。其制作工艺借鉴绘画和雕塑技法,根据造型设计,分为剪裁和镶嵌两部分,先把瓷器剪裁成用于镶嵌的各式小配件,镶嵌次序是把配件组合成部位,再把部位组合成整体,组合过程还要运用重叠镶嵌、穿插镶嵌等技术,才能最终完成人物动物、花鸟虫鱼等各类嵌瓷造型。
普宁嵌瓷的装饰布图多采用对称式结构,有平嵌、浮嵌和立嵌等表现手法,设色多用对比,在对比中追求协调和谐,鲜艳明快。普宁嵌瓷善于按照建筑结构特点,安排富有吉祥寓意的题材装饰,如在庙宇、祠堂屋脊正面,多饰以大型的双龙戏珠、双凤朝牡丹等,构图气势雄伟,以大动态大效果取胜;脊头、屋角头多饰以文武加冠的三星图立体人物;檐下墙壁则饰以花卉鸟兽、鱼虾昆虫等;照壁上常饰以麒麟、狮、象、仙鹤、梅鹿等。
大寮嵌瓷制作工艺是用剪取敲制的各种釉彩瓷片,经镶嵌、沾接、堆砌而成为人物、飞禽走兽、山水花鸟等造型装饰品,其嵌艺精细,造型生动,五彩缤纷,富丽堂皇,且经得起风吹雨淋,久不褪色。
制作工序
塑坯胎
称缚瓦骨。用砖条、瓦片等材料,剪切成所要镶嵌对象的棱骨构件,若立体嵌则要先用铁丝扎好的骨架,后配上用石灰、红糖和草纸调匀而成的灰浆塑好雏形。
剪取瓷片
称剪饶。一般是把完整的瓷器往硬地摔或用钳子敲击,后依裂开瓷片的形状用钳子加工取饶。
镶嵌瓷片
称贴饶,也就是嵌瓷的实际过程了。这会制作的师傅要有一定的造型和色彩基础,作品的档次、水平在这道工序决定。
综合调整
从整体构图、设色、层次、疏密、动态、造型等作各个角度斟酌,该增该减反复调整,如室内部分和单件工艺品加以贴金、描银、钩线,有的还用玻璃珠,胶片点缀。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普宁嵌瓷造型生动细腻,釉彩富丽多姿,尤其质地坚实,久经风雨烈日而不褪色,在年降雨量大、夏季气温高且常有台风侵袭的亚热带地区,为其他装饰工艺所无法代替,是自成一体、独具特色的稀有工艺品种。
传承状况
由于市场经济和新潮文化、外来文化的冲击,加之现代民居趋向楼房化,普宁嵌瓷的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嵌瓷艺人的收入也低于普通的楼房装修工,更导致技艺传承后继乏人,急需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
大寮嵌瓷历史上主要依附于潮汕的祠堂、庙宇等大型建筑装饰,应用空间大受制约,如今又未形成规模产业,加上有些老艺人已逝世,年青艺人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也多弃艺从商,技艺的保存和传承已面临危机,急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扶持。
传承人物
在清光绪至民国年间的代表人物有陈武生、何翔云;新中国成立前后有陈如逊、陈文江等艺人;上世纪60年代普宁工艺厂成立后,集中在厂里的艺人则多达20余人。
在台湾、福建一带也有此类工艺,称剪贴瓷、剪黏,其为岭东潮府本土匠人如民国普宁大师何金龙及其门人所传,也有或受其影响而形成。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12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
汕头市潮南区成田镇大寮嵌瓷工艺社、
普宁市文化馆获得“镶嵌(嵌瓷)”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镶嵌(嵌瓷)项目保护单位汕头市潮南区成田镇大寮嵌瓷工艺社、普宁市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展览
2021年7月1日,
三水区博物馆举办《永不褪去的色彩——广东普宁嵌瓷文化展》。该展览采用图片与实物相结合的形式,遴选出37幅嵌瓷屏画精品,展示普宁嵌瓷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代传人许梅州制作的《郑成功》已为北京博物馆收藏,第三、四代传人许汉根、许汉亮、许少鹏曾应邀为新加坡双林寺、香港慈云阁嵌瓷作画,许少鹏的《双龙戏珠》、《孔雀迎春》、《杨香打虎救父》还被慈云阁和刘明通博物馆收藏。大寮嵌瓷的代表作还有《四大天王》、《八仙过海》、《观音出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