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度寺
北京市东城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普度寺(Pudu Temple),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普庆前巷35号,原址为元太乙神坛,明代为南城的洪庆宫旧址一部,原名为皇城东苑,又名“小南城”,占地近一万平方米,是太子居住的地方。清初为摄政王多尔衮的府邸,王邸废除后,由康熙皇帝下令改建为玛哈噶喇庙,系围绕于紫禁城的皇家寺庙之一。
历史沿革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皇帝下令将旧睿亲王府改建成玛哈噶喇庙。
清乾隆四十年(1755年),又重新扩建寺。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玛哈噶喇庙赐名普度寺。
清末至民国年间,普度寺为军队或其他机构使用,只有山门、正殿、方丈院等保存较好,其余部分或拆或改,失去原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中间部分为小学使用,周边进入居民,新建了大量平房。
2002一2003年,政府投资迁出小学和住在寺界以内的居民,全面修复了台基、正殿、山门和方丈院北房,其余房屋基址在取得考古资料后回填保护,进行绿化,成为居住小区内的公共活动场所。
2007年5月16日,北京税务博物馆在普度寺开放,是中国第一家省级税务部门筹建的专业性博物馆。
2009年,北京税务博物馆因原址普度寺文物保护需要暂停展览撤出。
2011年5月8日,北京三品美术馆入驻普度寺。
建筑格局
结构
普度寺原来规模宏大,全寺建于砖砌高台上,平均高约3米,周围建宇墙,此台即是明重华宫寝宫部分的基座,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殿及大殿。
山门殿经过重新翻修,其山门殿的顶瓦为了显现新旧对比,故意修成一半为新修过的绿色,一半为未修过的黄色,以显示新旧瓦片的历史对比,山门殿内现有清代帝王与多尔袭等将军像。
山门殿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大式硬山顶,绿琉璃瓦,调大脊,安吻兽,墙体刷红。正面明间辟白石拱门,两次间为装饰性白石拱窗,石雕仿木菱花扇;背面出廊,金步明间装板门,两次间白石券窗同正面。建筑形制为佛寺山门,屋顶琉璃等级高于正殿,可能是王府改为佛寺后,对外观进行了改动。
普度寺大殿名为“慈济殿”,殿内原有乾隆题额“觉海慈航”。大殿高大雄伟,为砖木结构,建造在平面呈“凸”字形的汉白玉石须弥座高台之上,黄琉璃筒瓦绿剪边殿顶;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三间,中五间前出厦,抱厦三间为绿琉璃瓦黄剪边,四周绕以36根檐柱,出檐用三层橡子,山墙与檐墙青砖顺砌,墙下部用绿色六边形琉璃瓦组成几何形花纹。整个大殿形式古拙特异,窗标低矮,其建筑结构形式罕见。
特点
普度寺全殿外加周围廊。主殿单檐歇山顶,调大脊,安吻兽,削割瓦绿琉璃剪边;抱厦卷棚歇山顶,绿琉璃瓦黄剪边。全殿廊内砌砖墙,正面、山面开大支窗,下肩饰六方绿琉璃砖。
文物遗存
普度寺山门殿室内彩画保存良好,为金龙和玺式,等级甚高,应是睿亲王府时期遗物。普度寺内发现有一对文物石墩,被园林专家设计为可以喷泉的水井,摆放在寺外园林之中。修缮时还意外发现一结构造型罕见的明代构筑物,该构筑物位于殿内,距地面0.4米,被没有夯实的回填土掩埋着,由12块刻石、砖券、坑内图形等组成,“史籍并已记载,名称、用途均为历史之谜”。
文物价值
普度寺起于皇太孙宫,经历过明英宗和多尔衮的风云故事,定型于康乾盛世的喇嘛庙,经历兴盛败落,是研究当时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依据。
保护措施
1984年5月24日,普度寺内的普度寺大殿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普度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普度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普庆前巷35号。
交通指引
北京市内乘坐84路、104路、106路、108路、110路、111路、116路、128路、夜10路内环、夜10路外环、夜18路、夜21路路公交车可到达。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19 20:19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