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佛茶
浙江省舟山市特产
普陀佛茶,浙江省舟山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产品特点
品质特性
普陀佛茶为产于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又名普陀山云雾茶、凤尾茶。优质普陀佛茶外形“似螺非螺,似眉非眉”,色泽翠绿披毫,香气芬芳,茶汤味道清醇爽口,又因其似圆非圆的外形也略像蝌蚪,故也称“凤尾茶”。普陀佛茶冲泡后青翠香洁,初品滑润蕴玉,味醇宜人;再品滋味清馥,茶香圆融;三品可渐觉齿颊含芳,香清韵足,回甘绵长。
质量分级
根据感官评定,普陀佛茶按质量等级分三个级别:特级(一等、二等)和一级、二级。各级茶叶感官品质要求应符合表A.1的规定。
营养价值
普陀佛茶理化指标应符合表A.2规定。
产地环境
土壤地貌
舟山地貌类型为海岛丘陵,多数岛屿在200米以下。最高峰为桃花岛对峙山,海拔544.3米。岛屿的地貌构造为高丘—低丘—平原—滩涂—海域,以舟山岛最为典型。高丘(300—500米),占6%,坡度在30—40度,土层薄,多裸岩;低丘(50—300米),占61%,地势低缓,土层较厚,红壤发育,边缘海蚀地貌发育;平原占30%,主要是海积平原,少部分为海积、冲积共同作用形成的平原,发育水稻土。海岸以淤泥质为主,基岩次之,沙质、砾质占少数。前者分布在群岛内侧,以2—3‰的坡降向海域延伸,形成广阔的潮间带,基岩海岸分布在小岛四周及各岛的岬角,海蚀地貌发育。
水文情况
舟山市水文情况复杂,境内无大水系,地表水系不发育,多源自丘陵腹地,呈放射状蜿蜒入海。水系受海岛规模影响,流程短,汇水面积小,受暴雨影响,水位暴涨暴落,易引发山洪等自然灾害。海岸潮汐属不规则的半日潮,潮流以往复流为特征,涨潮流向西,落潮流向东,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海水的潮汐及台风巨浪作用对岛屿海滨的影响较大,尤其是潮间带地段。
气候情况
舟山群岛的气候类型为受海洋影响明显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温和湿润,降水丰沛。全年多大风,春季多雾,夏秋季多热带气旋和台风影响。气温年平均15.8—16.7℃,自西南向东,向北递减。8月最热,月均温26.8—27.3℃,1月最冷,平均气温5.0—5.4℃。日照年平均为2024.5—2262.1小时。夏季日照时数占全年33—35%,冬季占19—20%,春秋季各占21—27%。太阳辐射年平均111.5—117.8千卡/平方厘米。辐射量以7—8月最多,14.4—15.5千卡/平方厘米,12月最少,6千卡/平方厘米。降水年平均921.6—1318.8毫米,年相对降水变率在13—16%,降水的季节分配呈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6月和9月。月平均雨日4、5、6月为多,15—17天,最多年份22—25天。年蒸发量1225.9—1374.2毫米,7、8月最大,月平均可达156.9—190.8毫米。
历史渊源
普陀佛茶生产历史悠久,普陀山种茶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或五代十国时期,据明李日华《紫桃轩杂缀》记述:“普陀老僧,始余小白岩茶一裹,叶有白茸,论之无色,徐饮觉凉透心腑”僧曰:“木岩茶至上、六后,专供(观音)大士,僧得啜者寡矣”。《浙江通志》引《定海县志》记载:“定海之茶,多山谷野产。……普陀佛茶可愈肺痈血痢,然亦不甚多得。”
清朝光绪年间(1875—1908年),普陀佛茶被列为贡品。
2010年,普陀被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授予“佛茶之乡”荣誉称号。
生产情况
2017年,普陀佛茶产量在1500千克左右,观音红茶的产量预计将超2500千克。
2018年,普陀区春茶产量19.94吨,产值821万元,其中名优茶7.44吨,产值721万元。
2019年,普陀区有茶园面积达到4400亩,其中通过无公害认证面积达到3800亩。
产品荣誉
普陀佛茶先后多次在国际、中国国内茶博会、农博会上获金、银奖,并被中国茶叶博物馆收藏。
1915年,普陀佛茶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奖。
1984年,普陀佛茶获得浙江省名茶称号。
1999年,普陀佛茶经浙江省第三次省级名茶复评,再获“浙江省名茶”证书。
2011年12月2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普陀佛茶”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20年7月27日,普陀佛茶入选中欧地理标志第二批保护名单。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普陀佛茶的地理标志保护的区域范围为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城东街道、环南街道、解放街道、昌国街道、盐仓街道、临城街道、白泉镇、干览镇、马岙镇、小沙镇岑港镇、双桥镇、金塘镇、北蝉乡;普陀区的沈家门街道、东港街道、勾山街道、展茅街道朱家尖街道、桃花镇、六横镇、登步乡;岱山县的高亭镇、东沙镇、岱东镇、岱西镇、衢山镇、秀山乡。
质量技术要求
1、苗木基本要求
根据种植栽培需要,苗木应选择适应当地生态环境条件、表现多抗性、发芽早、茸毛多、适制普陀佛茶的无性系良种一年生苗木;苗木插穗应来自无性系良种母本园;出圃茶苗质量应符合GB 11767《茶树种苗》规定;起苗前必须浇水湿透苗床,做好病虫害防治,起苗时防止品种混杂。苗木质量不得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二级苗木要求。
2、种植技术
(1)建园
园地宜选东北坡向、坡度小于25°、避风的山岙缓坡地,大气、土壤环境要符合NY 5020规定;土壤呈微酸性(黄壤),pH值4.5—6.5,有效土层厚0.8米以上,排水良好,常年地下水位在1米以上。
(2)种植
茶苗种植时间应根据实际情况可分两季进行,一般春季种植为2月上旬至下旬,秋季种植为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陡坡窄幅梯坎茶园适合单条栽,行距150厘米,丛距25厘米;每丛种茶苗2—3株,每公顷一般种苗茶苗4.5万株。缓坡或宽幅梯坎茶园适合双条栽,大行距150厘米,小行距40厘米,丛距30厘米,两小行茶丛交叉排列;每丛种植茶苗1—2株,每公顷种植茶苗7—9万株。
茶行确定后,开种植沟,现开现栽,保持沟穴内土壤湿润。栽植茶苗时,应一手扶直茶苗,一手填土,逐层填土,分层压实。一般栽到埋没根颈处为宜。栽后当天浇足“定根水”,后覆盖细土。栽植后及时铺草覆盖,抗旱保苗,并定期检查成活情况。
3、栽培管理技术
(1)土、肥、水管理
土壤管理:①深翻改土:投产茶园应每年或隔年一次,在茶行间进行,深度15—25厘米。时间一般在秋茶结束后,9月至11月进行。秋冬季茶园翻耕应结合施基肥。②中耕除草:松土除草,深度为5—10厘米。注意掌握三个时间段:春茶前即2月下旬至3月上旬,春茶采制结束后即5月中下旬,伏耕即7月中旬至8月中旬。梅雨季节,陡坡茶园应以拔草为主,避免水土流失。③铺草:坡地茶园和高山茶园,应在春茶后和秋末,在茶树行间铺草,每公顷铺鲜草15000—20000千克。
水分管理:①旱害预防。成龄茶园通过深翻改土、铺草、灌溉、浅耕、种植遮荫树等办法保持土壤水分。幼龄茶园应采取浅锄保水、培土护蔸、追施粪肥、浇灌、种植绿肥等措施。②湿害预防。低洼积水茶园,应完善排水系统。坡地茶园上方开沿山排水沟,每隔5—8行茶树开一条横向排水沟,沟应狭而深,沟底宽10—20厘米,沟深60—80厘米。平地茶园从低洼处向外开排水沟。
肥培管理:茶园用各种肥料、叶面营养液应经有关部门检测证明,对茶叶无毒、无污染危害。茶园施肥要根据茶树营养特点和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与肥料效应等进行合理配给。①幼龄茶园氮、磷、钾三要素配比为2:1:1,每年施肥的氮素用量为20—80千克/公顷,具体施肥量根据茶园不同种植密度和树龄决定。②成龄茶园以氮为主,辅以磷钾。施肥量根据土壤肥力及全年干茶产量指标确定。一般每采收100千克干茶需施纯氮18—20千克,再按氮、磷、钾三要素配比4:1:1计算磷、钾肥用量。树冠改造茶园应增施有机肥。③基肥与追肥用量比为3:7;追肥中春、夏、秋三季用量比为6:2:2。④基肥应施有机肥即畜肥、饼肥、有机复合肥等。⑤绿色食品茶叶、有机茶叶生产按NY/T 288、NY 5196、NY/T 5197、NY/T 5198、NY 5199的规定执行。
(2)树冠管理与改造
定型修剪:幼龄茶树定型修剪一般分三次完成。第一次在茶苗移栽定植时进行,在离地15—20厘米处用整枝剪剪去上部枝梢;第二次在栽后第二年2月中、下旬或春茶后进行,在离地30—40厘米,或在上年剪口上提高10—15厘米处修剪;第三次在移栽后第三年早春,一般2月中、下旬进行,在离地45—50厘米处,可用篱剪剪去上部枝条。剪口应光滑平整,不破碎。
轻修剪:成龄投产茶园每年可进行1—2次轻修剪,时间宜在春茶后即5月上中旬或秋末即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进行,用篱剪剪去树冠面3—5厘米的枝叶,剪除冠面突出枝及晚秋嫩梢。缓坡、覆盖度高的茶园可用双人修剪机修剪。
深修剪:对投产多年树冠产生大量鸡爪枝的茶园,或蓬面枝叶枯焦、脱叶的茶园,应采用深修剪方式进行树冠改造。深度在蓬面下10—20厘米,可用篱剪或深修剪机进行。
重修剪:适用于树龄在二、三十年内,树冠上部已衰败的投产茶园。用整枝剪或林用“割灌机”,将衰老茶树离地面30厘米以上树冠剪除,重新培育树冠。应在春茶前或春茶后即5月底前进行。剪后应立即增施有机肥,每公顷施菜饼或有机复合肥1500—2000千克。
台刈:适用于树龄30年以上,骨干枝衰败,或树冠上部枯死的茶树,用台刈铗或锋利柴刀,将衰老茶树地上部分枝条在离地10厘米处全部刈去,重新全面塑造树冠。一般在晚秋或春茶后进行。
留养:树冠改造后的茶园应加强留叶养蓬,加快形成投产树冠。深修剪后茶园应在2—3个茶季内实行打头采,每季留大叶1—2叶。重修剪后茶园,当年夏、秋茶留养不采,秋末对离地45—50厘米新枝进行打头采。翌年春、夏茶后期留二大叶采,秋茶留一叶采,秋末用整枝剪或修剪机剪平。台刈茶园,二年内以养蓬为主。台刈后的第二年起,在各茶季后期,采用定型修剪的方法,在离地高度分别为35厘米、45厘米、50厘米处进行定型修剪。第三年投产。重修剪或台刈茶园应在剪后立即增施有机肥,并在养蓬期内加强除草、抗旱、防冻和病虫防治工作。
(3)病虫综合防治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治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根据病虫发生、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合理运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害,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促进茶园可持续经营。
防治措施:①虫情测报:加强病虫预测预报,做到及时、准确地防治。②农业防治:合理修剪,勤除杂草,冬季清园,并及时清除病虫危害的枯枝、落叶;合理施肥,加强肥培管理。③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使用生物农药,发挥生物防治作用。扩大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的应用范围,维持茶园生态平衡。④物理防治:大力推广冬季石硫合剂封园、茶季点灯灭蛾、人工捕杀等非化学农药防治措施。⑤化学防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天敌杀伤力低的药剂。合理混用、交替使用不同的药剂。改进喷药技术,提倡低容量喷雾。注意喷药质量,减少喷药次数。不准使用DDT、六六六、甲胺磷、三氯杀螨醇、水胺硫磷、氰戊菊酯、S—氰戊菊酯及以上农药的复混剂等,不应乙酰甲胺磷及其复混剂等。
(4)产品收获及产后处理的规定。
当茶树蓬面一芽一叶初展的新梢每平方米达到8—12个时,及时开采。茶叶采摘要选择在天气晴朗的早上,分批按标准及时采,鲜叶采摘后用清洁、透气性好的竹篮、竹篓盛装。不应紧压,及时运到加工场。进加工场后,应按DB33/T 325.3规定验收,分级摊放、分级加工。鲜叶盛装、运输、贮存中应轻放、轻翻、防压;运送时应避免日晒、雨淋,不应与有异味、有毒或有污染的物品混装。
原料进入加工车间后要实行分级、摊青,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摊青、杀青、揉炒、搓团、提毫、焙烘等加工工艺流程。普陀佛茶原料分级及加工过程必须符合DB33/T 325.3-2011《普陀佛茶 第3部分:加工技术》的规定。
(1)产品质量:普陀佛茶污染物限量应符合GB 2762《食物中污染物限量》的规定;农药残留限量指标应符合GB 2763《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规定。
(2)标志标签:普陀佛茶产品外包装盒(罐)标签应符合GB 7718规定。包装盒(罐)应准确标明:商标、品名、级别、净含量、产品标准号、厂名、厂址、贮存条件等文字标签内容,防潮、防湿等标志应符合GB/T 191规定。
(3)包装:包装容器应清洁、干燥、无毒、无异味,不影响普陀佛茶品质。包装应符合牢固、整洁、无毒、防潮要求,保护普陀佛茶品质并便于装卸、运输。
(4)运输:运输工具应清洁、干燥、无异味、无污染。运输途中应稳固、防雨、防潮、防晒。装卸时应轻放轻卸,不应碰撞、重压。不应与有毒、有异味、有害、易污染的物品混放、混运。
(5)贮存:普陀佛茶产品应贮存在避光、防潮、无异味的库房中。不应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放。产品应及时冷藏,对品质下降的茶叶,应及时作出处理。
参考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 第1699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5 01:47
目录
概述
产品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