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寺
重庆涪陵普陀寺
普陀寺,位于重庆市涪陵新妙镇东郊之普陀山。其山成长弯形岛状,海拔680米,乃新妙众山之首。东有涪山轿子顶,仙人嘴;西有鱼跳坎;南有游江河、山王嘴;北有九龙庙。
历史沿革
普陀寺,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约1643年),缘起《三孝记》中“安安送米”的传说。姜安安之母庞氏因小姑搬弄是非,公婆误听、逼子休妻。含冤忍辱的姜母愤而上山削发修行。先结草为庐,开荒自食,后化缘建庙,取名:“白云庵”。饱经风雨的庞氏从此以青山白云、青灯黄卷为伴,修持到圆寂。
白云庵历经250年,传钵五代,于1893年始改名为“白云寺”。清末(1906年)又更名为“绍宗寺”。绍宗寺于1910年春由重庆罗汉寺方丈海清法师回乡重建,始改名为“普陀寺”。
民间传说
海清法师俗名陈凤林,乃新妙富豪之家“同发源”人氏。生于1865年10月,祖籍涪陵元和乡大山村。陈凤林排行第四,大哥天宝寺出家,二哥是涪陵状元,三哥为新妙团总,幺弟留学国外。世传:一门五子二僧,乃陈氏祖坟风水所致,其坟葬于老家“木棒山”,坟之朝向为“木鱼堡”,有:“手拿木棒敲木鱼”之说,故其家必出高僧。1882年,陈凤林因亲睹妻子黎氏难产,母子双亡之惨状,深痛人生苦海无边,毅然出家,投在天宝寺性元法师门下为徒。
陈慧根深厚,乃大器之人,于1887年出任重庆罗汉寺方丈,赐法名“海清”,全权主持上川东佛教事宜。
海清法师发心振兴家乡佛事,以新妙善堂老道长赵吉堂为骨干,首捐家产谷田五十担归寺庙所有,广收贤才弟子,接纳八方僧众。由于发心广大、慈悲众生,其德望深受各界敬仰。当时川督刘湘也与之结为干亲,军界刘成厚、刘子前均与过从交厚。
重建时期
为筹钱粮,重建普陀寺,以重庆罗汉寺为依托,广结善缘,四方信众及达官富贾亦随缘响应、大捐功德,其盛况可谓集银成库、堆粮如山,并自建砖瓦厂两个,常住匠人百余,其建寺声势,轰动全川。经八年努力,于1918年普陀寺始告竣工。
建筑风格
普陀寺为明清庭院式建筑,总面积约两万平方米,布局合理,造型精美。主建筑为天王殿、观音殿、韦陀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罗汉堂、钟鼓楼等。殿宇雄伟、佛像庄严。
布局结构
普陀寺配套建筑有香房、客堂、斋堂,四周回廊环绕,相互对应,还有六座花园、五处亭阁,桃园、茶园、猴儿坝、放生塘、和尚塔及广场等设施。禅院古树参天,花木竟秀;时有松涛阵阵、鸟声合鸣。朝山信众,一入佛地,顿觉息妄除念,尘虑全消;观光游客,看圣山灵境,闻长空万籁,亦乐不思归。
寺内僧人近百人,庙产有良田三千亩、榨油厂、打米厂、香烛厂各一,长年杂役工二十余人,佃农二十余户,人力、物力、财力三者皆备。常年香烟不断,钟鼓长鸣,朝山拜佛人流如潮,传经受戒僧众八方来归。军政要人刘湘、邓锡候、石清阳、范绍曾等也常来此观光休闲,并题词送匾,其“川东古刹”一匾即为当时所送。好一派佛门兴盛,国泰民安之象。
寺内法师
德高望重的海清法师勤于佛事、精于佛学,每逢正月初一,必亲领众僧到白云庵主庞氏坟前举行祭祀,以示不忘先祖开山创寺之德。而对天下大事也有敏锐的正义感和责任心。1916年3月,刘伯承将军在讨袁护国的丰都之役受伤后,曾养伤于普陀寺,时袁军四处收捕,法师巧与周旋,将刘由普陀寺转玉皇观,最后将刘化装成僧人并护送重庆脱险。1926年,新妙白象村早期中共党员,涪陵县组织部长,新妙四镇区委书记赵金权,危难之时,也受海清法师帮助,藏身寺内密室两月之久,后在重庆被叛徒出卖被捕,其父赵吉堂重金保释无果,赖海清法师经刘湘关系,巧立名目秘密将其保出。
海清法师爱国爱教,慈悲广大,经三十年奋斗,以普陀寺的兴盛,带动了新妙古镇经济文化的繁荣。这位慈善正义、无私奉献的大德于1940年10月圆寂于普陀寺,法体坐卧瓷缸,葬于普陀山大寨门山坡上,送葬僧众、信众、各界人士及群众近万人,时漫山挂白,草木戴孝,送葬队伍之庞大,葬礼之隆重,是川东前所未有的。
海清老方丈圆寂后,由弟子宗先法师主持普陀寺事宜至1949年解放。宗先法师继承老方丈遗志,继续发扬爱国爱教之精神, 1948年积极配合民革川东特区纵队司令张正宇在普陀山组建地方武装,以迎接解放军的到来。新妙第一任区长宫家和率解放军93团在1950年的剿匪中也以黄泥堡、普陀山为战略要地。普陀山、寺对历史、众生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斗转星移,“文革”给中国文化和宗教历史古迹带来破坏性灾难,川东古刹普陀寺也难幸免。长夜漫漫,浩劫绵绵,直至1982年打倒“四人帮”后仍被大量拆毁,最后仅存残房三间。
寺庙现状
改革开放,百废待兴。恢复重建普陀寺的筹建组于1997年1月成立。筹建组广收失散文物、资料,拟订规划,团结发展皈依弟子,在重庆佛教协会会长惟贤大师、罗汉寺方丈大果法师的指导,新妙镇政府、普陀山村社的支持下,几年来,集资四万元,捐资十万元,捐物折款三万元,投劳力六千个,发展信众150人。1998年3月至2003年7月:植树1。5万株,建斋堂200平米,大雄宝殿300平米,塑佛象11尊,硬化路面500平米,修水泥大道400米。此大量起步工作,使普陀寺的重建初具规模。
2003年8月,经涪陵区民字办[2003]10号文件批准,同意恢复开放普陀寺佛教活动场所,落实了寺院地产40亩和相关手续,成立了以普陀寺住持释正严为主的管委会,制定了管理制度,提出了恢复重建普陀寺的总体规划。
旅游意义
为降低建寺材料之运输成本,当务之急是修通上山车道,为早日开发普陀山佛教旅游风景区,展现革命老区历史风貌和人文景观,建成涪渝两地中点旅游黄金枢纽,共创新妙经济和文化的美好明天。愿各界有识之士鼎力相助,共襄盛举,圆满无上功德,则佛门甚幸,天下甚幸,众生甚幸!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0-04-20 07:5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民间传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