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天魁,1943年4月出生于山东蓬莱,中共党员,社会学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人物经历
1943年4月,景天魁出生于山东蓬莱。
1962年,毕业于蓬莱二中;同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70年—1973年,先后任职于山西省和顺县公社和和顺县县委。
1973年—1978年,任职于山西日报社理论部。
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得硕士学位。
1981年—1995年,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1987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9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8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室主任。
1992年,晋升为研究员。
199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1995年,调任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1995年—2001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
1998年—2001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党委书记。
2001年—2006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2006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2019年,正式退休。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景天魁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社会学史、社会发展理论、福利社会学、社会保障、时空社会学等。
景天魁致力于发展中国本土社会学,推进社会学理论创新、学术创新、话语创新、方法创新。他从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出发,较早提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认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发展也必须快速推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建设提供了理论参考。
景天魁致力于研究中国社会学的本土传统资源研究,建立了群学概念体系,探讨了中国社会学实现崛起的历史基础。对中国社会学的起源及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展示了中国社会学学科形成的源流与特点,论证了群学是中国古已有之的社会学、中国社会学有自己本土的起源和历史,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学科体系提供了资源。
景天魁提出“社会学理论就应高度关注民生,不以解决民生问题为落脚点的社会学理论创新是没有多少价值的”。一直关注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民生问题,包括财政支出比重、教育福利发展战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可持续性以及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等。系统探讨了社会保障的基础理论,提出了底线公平的概念、原则、制度和机制,以及社会保障的责任结构和整合体系,形成了底线公平的社会保障理论。
人才培养
景天魁寄语青年学者:不论今后具体做哪些研究,重要的是从现在开始,就要建立网络,形成团队,培育氛围,养成习惯。大海航行,风激浪大,茫茫无垠。只靠一个人单打独斗,难以实现目标。所以要把个人努力与团体合作结合起来;你们要抓住这十年、二十年时间,锤炼自己,做好充分准备。当大逆转到来时,你们正好可以挑大梁了,那时学术舞台的主角就是你们了,正好可以大展宏图了。
景天魁治学严谨,力戒浮躁之风,以“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扎扎实实做学问,努力做“精品”学问。他主张调查研究要具体深入,要有说服力,不仅要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数”,他的大量论文和专著都以扎实的实地调研和数据资料为基础。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景天魁出生在山东省蓬莱县小门家镇邢家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人物评价
“景天魁为社会学学科建设与学术发展作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评)
“景天魁是当代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
中国社会科学报》评)
“古稀之年的景天魁,依然以‘四严’的态度投身于社会学的研究工作中,以勤学善思、求真笃行的精神感染一代又一代青年学者,为实现中国社会学学科自信和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而勇于探索、敢于当先。”(中国社会科学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