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洪农场,位于景洪西南部,隶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农垦分局,下辖11个分场,分布在允景洪镇、嘎栋乡和嘎洒乡。东靠勐养农场和橄榄坝农场,南接东风农场,西邻勐海县,北止纳板。昆洛、允大两条公路通过境内。
发展历史
1956年3月,成立景洪农场。1963年1月,场部迁至允景洪城郊,由曼沙、曼青、广龙、光华、天河、南联山、江河、飞龙、曼海、曼播10个农场合建景洪总场。1970年2月,国营景洪总场组建为云南省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下辖11个营(197年又新建1个营),共12个营,180个连队。1974年10月,撤销兵团,改建为农场场部,12个营改为12个分场,连队改为生产队,重新恢复了农场体制。1993年经上级批准,分别成立了景洪农场党委和行政两套班子。
现状
1993年,景洪农场共有人口29124人,少数民族2022人景洪农场处于北回归线以南,热带北部边缘。主要地貌类型为中山、低山、丘陵、河谷和盆地。具有得天独厚的种植橡胶地理条件。属热带及准热带季风气候类型,最低海拔550米,年均气温21.7℃,年降雨量为1209.3毫米。
以生产橡胶为主,建场时,有职1226人,定植橡胶56亩。1961年定植橡胶18431亩,首次开割橡胶86亩,产干胶0.88吨。1970年橡胶发展到99614亩,产干胶436.82吨,首次向国家上缴利税34.16万元。由于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截止1993年底,共有职114941人,其中直接从事橡胶生产的职工达8834人,有橡胶林地175916亩。1993年产干胶15502.06吨,收入达1.37亿元,创利润1209万元。
景洪农场的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现已发展成为具有技术设备先进的工业群体。先后建有铁。木工组,负责修理加工简单的农机具;橡胶加工厂、农具厂、石灰厂、胶杯厂、陶瓷厂、采石厂、砖瓦厂、修配厂、三座20~50千瓦小
水轮发电机厂和一座17000千瓦的
水力发电站;引进意大利、日本、西德的先进木材加工设备,建成了年产胶合板5000立方米、板方材300立方米和万件家具的沧江木材厂。并建立了水果加工厂、塑料编织厂、机砖厂、第八制胶厂、水泥预制构件厂、带锯厂、配合饲料加工厂、胶鞋厂。1993年创工业产值2293.52万元,
全员劳动生产率10175元。
通讯,1963年景洪、广龙、飞龙、南联山4个农场均设有门数不同的总机一台,单机若于部,主要解决场内通讯问题。7月,成立通讯电话班,设有50门总机一台。1986年10月,改为4门自动交换机,解决了农场与景洪地区的通讯联络。1993年2月,新装一台湖南常德有线电厂生产的“J1H2一一48”180门自动交换机和自动电话机150部,共安装自动电话和磁石话机277部,各分场电话则由农场中继线接转。交通,1977年各分场结合生产,掀起了大修公路的热潮,共修公路61.1公里。至1993年,通过维修养护及改建的砂石路面公路253公里,对于容易塌方的路段,大部分都砌筑了毛石挡墙。
农场初建时,4个分场开办了代销店。1963年总场成立中心商店,下属各农场相继成立了商店。1981年农场成立了商业服务公司,有百货、纺织、五交化、副食品、土杂、批发、综合等门市,商品达500多种,年均销售额275.79万元。
1993年农场职工人均收入达3104元,人均住房面积13.7平方米,高档商品已进入职工家庭。
建场初期,原景洪、广龙、飞龙、南联山4个农场均先后开办过小学,但因人学儿童较少,一般只办2~3个复式班,学生在20~40人不等。1965年创办第一所半农半读中学,共有教师10名,学生100余人,1969年,停办。1974年10月,成立景洪农场中学,教职工10余人,开设两个高中班,11个分场开办了初中班。1993年,全场共有教职工535人,在校生4940人,其中初中生1071人,高中生816人。
全场有科技干部168人,以农场生产科为主,形成了一支为生产服务的科技队伍。这支队伍以橡胶生产为重点,在橡胶生产中应用了多项科学技术,在橡胶北移及电热风干燥胶、浅色标准胶、白绉片等生产工艺方面获得成功。
1970年农场开办广播,11个分场也开办了广播业,并自办该场节目。农场及各分场全部安装了
闭路电视,并配备了电视摄像、录像器材,能够拍摄一些简单的新闻片。
建场初期,各场都建有卫生所,卫生所只有1~2名卫生人员。随着农场的发展,1965年成立了农场职工医院。1982年农场成立卫生科,加强了对全场卫生工作的领导。至1993年,全农场卫生行政医疗单位有农场卫生所、职工医院、12个分场卫生所及128个生产队医务室,医务人员达492人,病床542张。
景洪农场从建场至1993年的37年间,以橡胶业为龙头,逐步发展成一个集农。工、商为一体的国有大型企业,橡胶单产、亩产、总产居全国之首。1991年被国家农牧渔业部授予“中华胶王” 的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