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益鹏,1964年1月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无党派人士,天体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原院长。
人物经历
1964年1月,景益鹏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崧厦镇,籍贯浙江慈溪。
1980年,景益鹏从
浙江省春晖中学毕业,并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考上杭州大学物理系。
1984年,景益鹏从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物理系毕业。
1988年,景益鹏应邀到意大利罗马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做访问学者。
1989年,景益鹏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1991年,景益鹏从意大利国际高等研究院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1992年10月,景益鹏从意大利国际高等研究院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1993年,景益鹏前往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至1994年)。
1994年,景益鹏前往德国马普天体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至1996年)。
1996年11月,景益鹏前往日本东京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1999年8月)。
1998年,景益鹏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2000年,景益鹏回国组建上海天文台德国马普青年伙伴小组。
2001年,景益鹏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4年,景益鹏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12年,景益鹏加盟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系,并出任物理与天文系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中心主任。
2015年7月31日,景益鹏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12月7日,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
2017年9月至2022年10月,景益鹏担任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院长。
职务任免
2022年10月21日,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院长换届任免宣布会在闵行校区理科楼300号会议室召开。宣布:景益鹏不再担任物理与天文学院院长职务。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景益鹏在数值模拟方面,自主建立了一套针对宇宙高密度区域的多层网格、自适应P3M方法,开展国际领先的宇宙学数值模拟。在理论研究方面,提出描述暗物质内部结构的三轴椭球模型,被观测证实,已被广泛应用于宇宙结构的观测和理论研究。在观测分析方面,提出暗晕占有数模型方法,并首次应用于星系巡天,建立了星系与暗物质分布之间的关系,增进了对宇宙暗物质结构的认识,该方法已成为测量星系周围暗物质分布的标准方法。
截至2019年3月,景益鹏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共被4000多篇论文引用。
人才培养
景益鹏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特别是个别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他更是尤为照顾。他对学生的学业要求极为严格,来不得半点马虎。也正是因为如此,他的学生在几年的学习之后,不仅科研基础坚实,发表很多高水平论文。
为了及时了解中国国内外最新科研动向,景益鹏倡导和组织了星系与宇宙学研究中心每周一次的高水平学术报告会,邀请了数十位中国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如美国加州大学教授Davidtytler、南京大学戴子高教授等,为中心研究人员提供了当前天体物理前沿研究的信息和成果,扩大了科研人员的视野。同时,每天上午10时,组织研究人员边喝咖啡边随意聊天,或者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或者介绍自己看到的还未正式发表的研究论文。
2007年景益鹏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上海市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景益鹏先后担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宇宙大尺度结构和星系形成与演化”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星系形成和星系活动”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国科学院“星系形成和星系活动”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负责人、上海天文台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天文台星系宇宙学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星系宇宙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等。。第七届上海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
人物评价
景益鹏把个人科学追求与国家和科学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瞄准世界科学前沿,刻苦开展宇宙学研究和探索。(《劳动报》评)
景益鹏是天体物理专家,几十年致力于天文观测和实验研究,是天文领域的著名学者。他和他的团队建立了几个高分辨数值模拟程序,取得了一系列高质量、高精度宇宙结构的模拟样本;首次提出了暗晕集因子的对数正则发布公式;首次提出了描述暗晕内部物质发布的三轴椭球密度分别模型;首次精确测量了星系对的速度弥散,其结果被广泛应用于检验星系形成模型,在中国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上海交通大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