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拼音:jīng)是一级汉语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晶”和“曐(星)”本是同一个字,古字形像天上的群星,本义是指星。后加声符生分化出形声字“曐(星)”,而“晶”成为表示星光专义字。“晶”由星光又引申为“明亮、闪耀”之义。
象形字。晶字甲骨文作图1,是三个略圆的“〇”,表示天上发光的物体。其实这是最古老的“
星”的象形字。造字时不能只画一颗星,否则与日字混同,因此就画几颗星。甲骨文像三颗星,多者有四颗、五颗星,如图A。篆文作图3,三颗星完全变成了三个日字。《说文解字》:“晶,精光也。从三日。”许慎根据篆文直观,解为由三个“日”构成了。后来因为“晶”被借作“形容光亮”(如“晶莹”)“结晶”和水晶矿物用,才加声符“生”另造了“曐(后简化作星)”,把“晶”“星”二字区分开来。读音也由xing变为jing,x、j都是舌尖前音,发音部位相同,上古时同音。
“晶”字由本义星引申为光亮是很自然的,可是这个意义不见于先秦两汉文献。只见于后世的文献,如唐代杜甫《八哀诗·蹭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郑公瑚琏器,华岳金天晶。”唐代柳宗元《登蒲洲石矶望横江口潭岛深迥斜对香零山》:“日出洲渚静,澄明晶无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