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鼓》是中国当代作家
铁凝创作的短篇小说,首次发表于《
作家》2013年第7期。
内容简介
《暮鼓》的主人公以“她”来称呼。十年前以50岁的年龄从岗位上退休,现今60岁的她,坚持每天日落之后、天黑之前出去走路。多年的坚持,练就了整体的青春感。难能可贵的是一份心态上的青春感——她居然坦然穿戴上只有年轻人才敢尝试的哈伦裤。为了保持这整体的青春感,放弃了曾一度热衷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志愿者的工作,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散步。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在散步的路途中,她见到了一位老妇人,老妇人是大都市富人别墅区里的施工队工人,在模糊的黄昏暮色中,被人看作是“邋遢的老头”。他在富人居住区的柏油马路上,反客为主,就像在自家乡村田地里随心所欲,习以为常,居然不把铁锨扛在肩上,而是拖着行走,制造出非常难听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连同其走路的脚步声一起,把黄昏以后富人别墅区那条僻静的柏油路鼓捣得乱糟糟的,使得富人居住区变成了“一个噪音的世界”,搅乱了“她”的心绪,打破了“她”的宁静。路灯亮起来,“老头”还“从衣兜里找出一包烟和火柴”,“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他一边吸烟一边走路,“被烟呛得一阵阵咳嗽不止”,“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这个“一路认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是一位舐犊情深的母亲,自己啃小的胡萝卜,把大的留给已经二十多岁的儿子。当儿子跟她争执时,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小说结尾,“她”走回家中,但心绪波动。
人物介绍
她
小说里的“她”,是一个优越的、富有的城市暮年女性,住在富人区,家族开公司,五十岁就提前退休,物质家园坚牢稳固,精神家园却飘摇不定,也有对生活的担心不安、困惑烦恼,为自己的日渐衰老而惶恐和焦虑,经常会“心是铁灰色的感觉”,“悲从中来”,不惜想尽一切办法挽留青春的容颜,坚定地谢绝一切影响容颜、导致衰老的行为。
小说首先拍摄下女主人翁“她”黄昏走路的一个景象,通过都市普通人实实在在的人生过程的一个片段,映照、折射她人生的全貌全景。“她”是小说着重刻画的人物形象,是大都市有钱有闲暮年女性的典型代表,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她富裕,有“自家的公司”,住在大都市的别墅区,“房子都不小,院子也挺深”,优越得令人羡慕。她得闲,“十年前就提早退休了”,不用帮助带孙女。她清高,懒得搭理人,黄昏走路时避免和邻居们眼光相遇,避免和他们打招呼,十年了,从来没有和一位业主讲过话,唯一的一次,是因为被邻居的狗吓着了,不得已而为之。她聪明,有主见,退休之后,到女友开办的一间农民工学校充当志愿者,帮助女友把带有歧视的校名改为“新工人子弟学校”。这么一个有钱有闲而且能干的暮年女性,却也有烦恼,焦虑不安。她不想老、害怕老,不愿意接受老的现实,听到刚会说话的小孙女叫自己“奶奶”,“悲从中来”。她自私,爱自己的脸胜过自己的孩子。她认为“她的脸才是她的孩子,她的孩子就是她的脸”。为了爱惜容颜,保持年轻,她没有为自己的孩子熬过一个夜晚。当意识到新工人子弟学校的孩子“憔悴了她的脸”,做志愿者影响到她的睡眠,导致出现“黑眼圈,法令纹”,鼻梁起皱,嘴唇爆着白皮,脸像报纸似的时,她马上“恢复了以往的生活和健身,在黄昏里走路”。为了“保持整体的青春感”,为了显得年轻,她这样的一个绝经妇女,成心与年龄较劲,穿起扮酷的年轻人才穿的哈伦裤,坚持五个月染一次深栗色的“包包头”。功夫不负有心人,六十岁的她,“肌肤还算有弹性”,“走起来是弹性大步,步幅均匀,不喘不吁,腰还柔韧,背也挺直”,许多人评价她“看上去怎么也不超过五十岁”。生活舒适安逸,容颜保持姣好,一旦邂逅外来农民女工,邂逅农民工母子,又产生了好奇,有意要观察那位同路人,在人家的附近假装溜达,偷看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暮鼓声中,心灵震动,仿佛石落平静的湖面泛起阵阵涟漪,似乎又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追问生命的终极意义。
老妇人
老妇人是大都市富人别墅区里的施工队工人,在模糊的黄昏暮色中,被人看作是“邋遢的老头”,她“看上去仿佛躺倒在路边的一截枯树冷不丁站起来开始行走,有点愣头愣脑,有点硬邦邦。……齐耳的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穿着一件辨不清颜色的中山式制服,老派的四个明兜更是给他的行走增添几分累赘,过长的袖子几乎盖住了闲着的那只手。脚上是一双高靿解放球鞋,鞋的不跟脚使他的步子发出踏啦踏啦的响声,好像脚正在鞋里东一下、西一下地凄凉地游荡。”小说描写了老妇人体弱有病依然在工地上劳作,儿子工作之后“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母子俩晚饭在路边的“暗处”吃的是两个馒头和一根红萝卜,喝的是白菜汤。他们衣着寒碜,饮食粗陋,工作繁重,身在富人居住区,却坚忍顽强,宁静平和,从容淡定,坦然乐观。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暮鼓》洞穿物质文明发展,探究人的生存价值,反映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精神流向,捕捉都市老龄女性心灵深处的惶惑,以及她们内心的焦虑压抑,展示了人的挣扎、困惑和无奈。小说在表现都市富有老年女性的人生真实图景时,往往呈现着普通人亦包括作者自己在内的情感色彩:困惑与忧虑,希望与追求,欢欣与安慰。
艺术特色
细节描写
《暮鼓》与铁凝以往的许多短篇小说一样,安排了“两只壮硕的胡萝卜”,有景物和动作的细节描写:
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亮光,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以上这段文字描写了母子吃胡萝卜的情景,“拍打拍打”“蹭蹭”“掏出”“递给”“伸出”“挡了挡”“抢先咬”,表现了母亲爽朗的性格和舐犊情深。而对“两只壮硕的胡萝卜”的细节描写,如“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亮光,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则衬托了人物,表现了生活,让小说韵味无穷。
布局巧妙
《暮鼓》在通篇选取寻常人物寻常生活进行平实淡然叙述的基础上,临近结尾,独具匠心:
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小说的情节到了这里,给读者一个意外,主人公“她”一直以为的“老头”,竟然“是个老太太,是——妈”。前后的反差造成很强的戏剧性效果,使这篇小说的情节曲折动人,精彩奇妙。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既符合实际生活,又能引人深思。
巧设意象
《暮鼓》小说的篇名,是一个非常精妙的意象。“暮鼓”寓意着日薄西山、临近结束,即将退场,而又坚强有力、引人觉醒,催人振奋。小说中的意象还有“黄昏”“落日”“夕阳”“胡萝卜”“鼓声”,这些意象或者寓意人物的年龄心绪,或者表现温暖希望,它们自然贴切、形象生动,除了有助于揭示小说主题,刻画人物性格,表现内心情感,还起到了象征的作用,使小说富有了韵味。
善于“留白”
铁凝在《暮鼓》里并没有刻意地去“做”什么,并没有人为地去“操作”,只是紧贴在现实的土地上观察和理解,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时候,注意分寸,留有余地,做到含蓄和节制,这在小说的结尾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者对于母子俩的言行、生活和精神,只是娓娓叙述,并没有让人一目了然,没有多余的感叹和议论,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思索的余地。又如,小说的结尾,“她”目睹外来农民工母子的一举一动之后,心里肯定是不平静的,感慨良多;“她”听到小区的暮鼓声,朝管理处张望,又想到了什么?她是否会重新审视自己、改变自己,坦然接受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不再为衰老而烦恼、焦虑;是否重新走出家门工作,生活焕发激情,青春再来一次,一切可以重新开始?每一个读过小说的人难免要追问。然而小说善于“留白”,语言含蓄、文字节制,没有和盘托出,没有交代,作者尊重读者、相信读者,让读者自己去猜测、探究,让读者自己去想象未来、填补空白,进行多种解读。
作品影响
2015年1月,《暮鼓》获首届《作家》“金短篇”小说奖。
作品评价
《暮鼓》里“她”致力的慈善事业,抵不过她的“美容觉”;她爱那些受助孩子,却更爱自己的脸。这就是凡俗的现实,每个人都有那点真实“私心”。当她发现繁重的体力劳动能让一个母亲的容貌变为令人厌恶的邋遢老头时,震颤就像黄昏的鼓声一般惊心。(《
北京日报》评)
出版信息
《暮鼓》首次发表于《
作家》2013年第7期,后收录在铁凝的短篇小说集《
飞行酿酒师》中。
作者简介
铁凝,女。生于北京,祖籍河北赵县。曾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006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16年当选中国文联主席。现任中共二十届中央委员,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
玫瑰门》《
大浴女》《
笨花》《
无雨之城》,中、短篇小说《
哦,香雪》《第十二夜》《
没有钮扣的红衬衫》《
对面》《
永远有多远》等100余篇、部,以及散文、随笔等共400余万字,结集出版小说、散文集50余种。1996年出版5卷本《
铁凝文集》,200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9卷本《铁凝作品系列》。作品曾6次获包括“
鲁迅文学奖”在内的国家级文学奖。另有小说、散文获中国各大文学期刊奖30余项。由铁凝编剧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部分作品已译成英、俄、德、法、日、韩、西班牙、丹麦、挪威、越南等多国文字。2015年获法国法兰西“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