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拼音:bào、pù),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其古字形像双手捧物在日光下曝晒。《说文解字》有㬥和曓,“㬥”本义是晒,读pù。“曓”意思是猛烈,读bào。这两个字在隶书中合并为𱹖,简化为暴。后来另造“曝”表示晒的本义,读pù。“暴”专表急骤、猛烈,读bào。
字源演变
会意字。“暴”战国文字作“图2”,上面是一个日,表示太阳,表示“红日高照”,下面是个“出”字,再下面的两旁是两只“手(又)”。小篆作图3,下面增添了一个“米”字。整个字形是会意当太阳出来的时候,人们用双手捧出米来晒。到了楷书时,它的形体发生了讹变,最关键的意符“米”,讹变成了“水”的变体。
《说文解字》里说:“暴,晞也。”“晞(xī)”就是“晒”或“晒干”的意思。在这个意义上,当代用“曝(pù)”,也可以说“暴”是“曝”的古字。“暴(pù)”作“晒”义在古书中还可以看到,如《孟子·滕文公上》中说:“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意思是说用江汉之水洗濯过,在夏日的太阳下晒过,真是洁白得不能再白了。
暴的本义是晒,晒东西时要显露在阳光下,所以暴又引申为显露、显示的意思,如词语有“暴露”“自暴其短”等。“自暴其短”是说自己暴露自己的短处。
《说文·夲部》另有一个“曓”字,并云:“疾有所趣也。从日、出、夲,廾之。”亦音“薄报切”。这个“曓”本义是迅急、猛烈,相应的词语有“暴虐”“暴雨”“暴躁”等。有些学者以为二者本为一字;有些学者以为夲部的“曓”是从“暴”省声的,则又以为二字。《诗经·邶风·终风》:“终风且暴。”毛传:“暴,疾也。”这里的“暴”就是“曓”的假借字。后来两字已经没有分别,都一律写作“暴”。
猛烈义的暴又引申为凶狠、残暴的意思。如把残暴的君王叫“暴君”。用强暴手段行凶作恶的人叫“暴徒”等。当动词用时,暴有欺凌、损害的意思。先秦典籍《管子》中说:“强者非不能暴弱也,然而不敢者,畏法诛也。”意思是说强壮的人并不是没有能力欺凌弱小者,然而之所以不敢,是因为畏惧法律的制裁。
除了上面的常见意思外,暴还有一个不太常见的意思——徒手搏斗。有一个成语叫“暴虎冯(píng)河”,意思是徒手打老虎,徒步过大河,比喻有勇无谋。谋。这一意义的暴是“虣”(bào)的通假字。商代金文中的虣字像一人一手拿戈,一手拿盾牌,在跟虎搏斗,表示徒步搏虎。甲骨文中简化为从虎从戈。古代狩猎一般驾着马车,人站在车上刺杀猎物,徒步搏虎是很危险的事。古文字表明“暴虎”最初应该是徒步搏虎的意思,但后来却演变为徒手搏虎了。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七】【日部】薄报切(bào)
㬥,晞也。从日,从出,从𠬞从米。
𣋴,古文㬥从日麃声。
【卷十】【夲部】薄报切(bào)
曓,疾有所趣也。从日出𠦍廾之。
说文解字注
【卷七】【日部】
“㬥,晞也”注:《考工记》:“昼㬥诸日。”《孟子》:“一日㬥之。”引伸为表㬥、㬥露之义。与夲部曓义别。凡曓疾、曓虐、曓虎,皆夲部字也。而今隷一之,经典皆作暴,难于諟正。
“从日、出、米”注:日出而竦手举米晒之,合四字会意。《
玉篇》步卜切。《五经文字》捕沃切。《广韵》蒲木切。大徐薄报切。非也。三部。
【卷十】【夲部】
“疾有所𧼈也”注:𧼈当作趋,引申为凡疾之偁。
“从日出夲廾之”注:会意。廾者,竦手也。薄报切,二部。按,此与㬥二篆形义皆殊,而今隶不别。此篆主谓疾,故为夲之属;㬥主谓日晞,故为日之属。
广韵
薄报切,去号並 ‖ 暴声貌3部(bào)
暴,侵暴。猝也。急也。又晞也。案《说文》作𣉱,疾有所趣也;又作㬥,晞也。今通作暴。亦姓,汉有绣衣使者暴胜之。薄报切。九。
【校释】𣉱:依《说文》当作“曓”,从日出𠦍卄之。
蒲木切,入屋並 ‖ 暴声屋部(pù)
暴,日干也。蒲木切。十二。
康熙字典
【辰集上】【日字部】暴
古文:𣋴
(bào)《唐韵》《集韵》《韵会》薄报切。《正韵》蒲报切。并音菢。《说文》:晞也。《书·泰誓》:敢行暴虐。传:敢行酷暴,虐杀无辜。
又《礼·王制》:田不以礼,曰暴天物。疏:是暴害天之所生之物。
又《周礼·秋官》禁暴氏疏:禁民不得相陵暴。
又《诗·邶风》:终风且暴。传:暴,疾也。疏:大风暴起也。
又《诗·郑风》:䄠裼暴虎。传:空手以搏之。
又《荀子·富国篇》:暴暴如丘山。注:暴暴,卒起之貌。
又《史记·项羽纪》:何兴之暴也。《博雅》:暴,猝也。
又《管子·乘马篇》:方六里命之曰暴,五暴命之曰部。又:十家而连,五连而暴。
又地名。《左传·文八年》:公子遂会雒戎,盟于暴。注:暴,郑地。
又姓。《前汉·隽不疑传》:暴胜之为直指使者。
(pù)又《
广韵》蒲木切。《集韵》《韵会》《正韵》步木切。并音仆。日乾也。俗作曝。《小尔雅》:暴,晒也。《周礼·冬官考工记》《㡛氏》昼暴诸日。《孟子》:一日暴之。《荀子·富国篇》:声名足以暴炙之。
又《孟子》:暴之於民,而民受之。朱注:暴,显也。
又《后汉·窦融传》:皆近事暴著。注:暴,露也。
(bō)又《集韵》北角切。音剥。《尔雅·释诂》:毗刘,暴乐也。疏:木枝叶稀疎不均为暴乐。
又白各切。音泊。
又备沃切。音雹。义并同。
又弼角切。音雹。藃暴,乾桡也。
又㿺或作暴,坟起也。
又《韵补》叶蒲故切。《易林》:仁政不暴,凤皇来戊。四时顺节,民安其处。藃字原从蒿从攵作。
书法字形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日”扁、小,“〔图A〕”宽、大。“日”居上居中。“〔图A〕”,“〔图B〕”宽“氺”窄,“〔图B〕”罩住“氺”。“〔图B〕”,在田字格中心部位;长横在横中线下侧;撇在左下格,捺在右下格。“氺”,亅(竖钩)居竖中线左侧,点、提与撇、点分列亅(竖钩)左右。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下表所列为“粗暴”之“暴”训读。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