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暵,汉语三级字,读作暵(hàn),意思是暴晒;使干枯,出自《诗·王风·中谷有蓷》。
现代释义
基本字义
暵hàn
⒈ 干枯。
⒉ 干旱:“帅而舞旱暵之事。”
⒊ 晒,炕:“大小麦皆须五月六月暵地。”
基本词义
◎ 暵 hàn
〈形〉
(1) 干旱 [arid;dry]
暵,干也。耕暴田曰暵。易曰:“燥万物者莫暵于离。”——《说文》
(2) 又如:暵旱(干旱;天旱);暵魃(即旱魃。传说中谓能造成旱灾的怪物)
(3) 干枯;萎缩 [dried up;withered]
中谷有蓷,暵其干矣。——《诗·王风·中谷有蓷》
(4) 热 [hot]
教皇舞帅而舞旱暵之事。——《周礼·舞帅》。注:“热气也。”
(5) 又如:暵热(炎热);暵赫(暑气灼人)
词性变化
◎ 暵 hàn
〈动〉
(1) 干涸 [dry up]
阴淫为霖,神能散之;下士垫涝,神能暵之。——苏轼《祈晴风伯》
(2) 曝晒 [dry by exposing to the sun]。如:暵地(翻晒土壤);暵暵(阳光普照的样子)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唐韵》呼旱切《集韵》《韵会》《正韵》许旱切,𠀤音罕。《说文》乾也。《易》曰:燥万物者,莫暵乎火。○按《易·系辞》今作熯。《博雅》曝也。《玉篇》热气也。《诗·王风》暵其乾矣。《传》暵,菸貌。《释文》水濡而乾也。《朱传》暵,熯也。
又《广韵》呼旰切,音汉。义同。
参考资料
康熙字典.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6 09:49
目录
概述
现代释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