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5000A高性能计算机是
国家863计划高性能计算机及其核心软件重大专项支持的
研究项目,是面向网格的高性能计算机,同时也是面向信息服务的超级服务器,适用于各种大规模科学工程计算、商务计算等领域。曙光5000A采用网格技术,体系结构以构件性(Component)、标准性(Standard)、协作性(Coordinate)为基准,采用服务化(Service)、安全化(Security)、专业化(Specialization)、智能化(Intellengce)的3SI技术路线。
产品简介
曙光5000A高性能计算机是
国家863计划高性能计算机及其核心软件重大专项支持的研究项目,是面向网格的高性能计算机,同时也是面向信息服务的超级服务器,适用于各种大规模科学工程计算、商务计算等领域。曙光5000A采用网格技术,体系结构以构件性(Component)、标准性(Standard)、协作性(Coordinate)为基准,采用服务化(Service)、安全化(Security)、专业化(Specialization)、智能化(Intellengce)的3SI技术路线。该系统在大规模机群计算和网格使能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形成了鲜明的技术特色,将我国通用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研制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性能
曙光5000A的第一套超大型系统即将落户“
上海超级计算中心”,被命名为“魔方”。该系统采用国际高性能计算机主流的机群结构,共有1650个
刀片服务器节点,每个节点为4CPU的4核SMP系统,采用AMDBarcelona处理器,每个节点128GB内存,整个系统共有6600颗CPU、100T海量内存和700TB存储,采用了WindowsHPCServer2008+SuSeLinux双操作系统,其理论浮点峰值为每秒230万亿次,占地面积大约75平方米,总造价约2亿元。曙光5000A采用基于DDR的Infiniband高速网络实现计算网络和存储网络合一,实现了20GB的节点间传输速度,实现业界最快的小于1.3us延时。
在2008年11月1日公布的中国高性能计算机TOP100排行榜中,曙光5000A以每秒174.9万亿次的Linpack测试性能位居第一位;在11月17日公布的全球高性能计算机TOP500排行榜中,曙光5000A以每秒180.6万亿次的Linpack值位居第十位,成为中国运算速度最快的商用超级计算机,是世界上最快的基于WindowsHPCServer2008操作系统的超级计算机,也是世界TOP10中唯一一台安装在美国之外的超级计算机。
节能
对于如此大规模高性能计算机系统而言,如何提高系统密度并降低功耗是研制人员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为提高曙光5000A的系统密度, 在节能方面,曙光5000A采用了多项措施,使曙光5000A在满负载运行时不带水冷系统功耗仅700千瓦,带水冷系统的功耗仅为1000千瓦,具体包括:采用了低功耗的CPU,每年节电55万度;采用了低功耗的内存,每年节电5万度;采用了刀片结构,电源效率优化,每年节电100万度;采用了水冷散热体系,每年节电200万度;采用了曙光自主研发的自适应功耗管理软件,每年节电200万度。这此措施一方面提高了机群系统的可扩展性,另一方面降低了整个系统地运行成本。
系统管理
曙光5000A采用了自主开发的GridView集群管理管理系统,提供统一的集中式监控平台,具备可扩展性、集成性、可靠性和易用性,提供对各种商用、自己研发的管理工具的集成接口,包括直接以Portal的方式集成和抽取各已有管理工具的监控数据以便上层平台能够分析利用,从而满足同时对分布式广域\u5c40域网高效能百万亿次可扩展计算机的环境、硬件、软件等各方面进行监控的需求。
技术创新
中科院计算所联合曙光公司自主设计了包括主板、体系结构、
刀片服务器、刀片机箱系统、网络交换系统、水冷散热系统在内的全部系统。
在自主创新的研制过程中,曙光在业界实现多个第一:首次实现了4路16和的高密度刀片系统;首次实现了单刀片机箱40颗CPU的高密度机箱设计;首次实现了基于DDR的Infiniband的交换结构,实现了20Gb高速互联和小于1.3us的低延迟;首次采用了水冷散热系统,降低了高性能计算机对机房系统的要求,降低了系统功耗。
意义
曙光5000A”作为曙光公司的掌上明珠,承载着中国高性能计算机界太多的期望。曙光在5000A上自主创新的HPP体系架构,“四高两低”的技术特色,以及曙光刀片服务器的性能突破,“曙光5000A”是中国高性能计算机技术性能的代表,再次证明了中国的原创能力。也必将为我国“千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发奠定基础。
作为代表中国最高技术水准的商用化高性能计算,曙光5000A不仅仅在性能速度上创造了“中国第一”和“世界第十”,更是在提高能耗比、密度、I/O性能、节能效率、管理性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在体系结构、刀片服务器系统、主板、网络交换系统、水冷散热系统、大规模集群系统管理软件等方面取得了多项自主突破。这些不仅为我国研制下一代千万亿次超大规模计算机做好了技术储备,而且也为发展民族服务器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