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波
中国内地作家
曲波(1923年2月22日—2002年6月27日),原名曲清涛,山东省黄县(今龙口市丰仪镇枣林村)人,中国现当代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四届理事,第五、六届名誉委员,铁路文联副主席。代表作品《林海雪原》《桥隆飙》。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曲波出生于山东黄县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因家境贫寒,只读过几年私塾。但他酷爱文学,11岁那年,在书中的字还认不全的情况下,就开始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并听过乡间老人说《西游记》,又攻读了几十篇《古文观止》和许多首唐诗宋词。
1938年,15岁的曲波参加了八路军在胶东主力部队的十三团,1939年2月,参加八路军胶东五支队政治部国防剧团。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担任八路军胶东五支队十三团连队文化教员。1940年,担任八路军胶东五支队十三团连队指导员。1941年11月,担任八路军胶东五旅后勤政治部组织科组织干事。1943年,进胶东公学学习,毕业后在胶东军区报社任记者,后任胶东军区海军支队大队长。1944年10月,担任八路军胶东五支队十四团前线记者。1944年11月,作为前线记者,参与报道山东海阳长沙堡百里追击战。1944年12月,担任八路军胶东海军支队二大队政委。不久,与杨子荣、高波等人结识。
1945年12月,随部队渡渤海,前往东北开辟解放区。1945年12月31日,带领部队夜袭榆树县城。1946年1月3日,攻克五常县城。1946年,担任解放军牡丹江军区二团副政委,参加牡丹江地区剿匪。1946年4月,在海林火车站外,与牡丹江军区剿匪小分队合影。1946年6月,在牡丹江军区党委召开的干部表彰大会受到表彰。1947年7月,任解放军东北军区一纵队三师七团政治部主任。1948年2月,在参加沈北大连屯战斗时,右臂受重伤。1948年4月,参加法库战役。1948年11月,在辽沈战役中身负重伤,右腿残疾。
1949年10月,任解放军安东海军学校二大队政委。1950年转业到地方参加工业建设。1950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刚刚担任沈阳皇姑屯机车车辆厂党委书记的曲波,奉命带领工厂北迁齐齐哈尔,与齐齐哈尔铁道工厂合并,组建齐齐哈尔铁路工厂(齐齐哈尔车辆工厂的前身)。铁道部东北铁路总局任命曲波担任齐齐哈尔铁路工厂党委书记兼副厂长。仅用半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两厂合并的任务。并用4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建厂工作。1951年,完成新造货车1200辆,1952年生产货车1700辆,为抗美援朝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创作经历
1954年6月,曲波因反对学习苏联推行“一长制”受到批判。曲波在写检查中经常想起在牡丹江剿匪中牺牲的战友。1955年的春节过后,曲波利用业余时间开始了《林海雪原》的创作。《林海雪原》书名开始叫《林海雪原荡匪记》。1955年6月,曲波调任北京一机部第一设计分局(即后来的一机部第一设计院)任副局长,继续在保密状态下写《林海雪原》。
1956年8月,初步创作完成《林海雪原》。1956年秋季的一天,曲波抱着1个大包袱,包里藏的是刚刚完成的40万字小说,名字叫作《林海雪原荡匪记》,和妻子刘波偷偷坐上公交车来到人民文学出版社。这一次曲波没有乘坐单位配备的汽车,他不想让司机知道他的行踪。到了出版社,曲波没有透露自己的身份,告诉编辑如果稿子不成,给他打电话来取。20天后,曲波接到出版社电话叫他去一趟。到了出版社他心灰意冷地对编辑伸手说:拿来吧。出版社审稿编辑龙世辉通知曲波:出版社确定要出版你的小说,但需要做一些修改。在出版社的帮助下,曲波完成了稿子修改,作品的名称最后确定为《林海雪原》。1957年2月,曲波从《林海雪原》未出版的书稿中选载第三、四、五、六、七、八章,即《受命》《杨子荣智识小炉匠》《刘勋苍猛擒刁占一》《夜审》《蘑菇老人神话奶头山》《破天险奇袭奶头山》,在《人民文学》发表中篇小说《奇袭虎狼窝》。
1957年7月《林海雪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出版。1957年11月9日,在《北京日报》发表散文《关于〈林海雪原〉》。1957年,在《人民文学》编辑部结识葛洛。
1958年曲波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同年2月,在《人民文学》发表短篇小说《热处理》,并结识了作家老舍;3月24日,创作短篇小说《争吵》;4月14日,创作散文《机智和勇敢从何而来》;4月30日,在《大公报》发表散文《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5月,在《处女地》发表短篇小说《争吵》;9月,创作《关于〈林海雪原〉——谨以此文献给亲爱的读者》,同月,拜访老舍时结识赵树理,三人一起探讨文学写作、文章风格及民族化、大众化问题。老舍为曲波题词“曲高和众,波远择长”;10月,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参加在苏联塔什干召开的亚非作家会议,在《光明日报》发表散文《东风如意花千里》,在《中国青年》发表散文《机智和勇敢从何而来》;11月2日,在《沈阳日报》发表散文《一个荣誉军人的心》;12月,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四川第二重型机械厂副厂长。
1959年,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元帅提议曲波回部队工作,曲波重新穿上了军装,任总政文化部副师级创作员,被授予上校军衔。同年10月,随中国复员军人访苏代表团前往苏联访问,参观了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等地,以及苏联国民经济成就展览会;11月6日,在《人民日报》发表散文《谒英雄城》;11月7日,在《光明日报》发表散文《东风浩荡友谊长》,在《解放军报》发表散文《叶茂枝隆万古长青》;12月,在《解放军文艺》发表《山呼海啸》(选载《开门棒》《屠山网下》《龙身揭鳞》《杀开一条血路》4个章节)。
1960年1月,在《解放军文艺》发表《山呼海啸》(《张嘉尧木舟沉军舰》一节);同年1月~5月,在《北京文艺》连载《山呼海啸》(《鞠敏》《女县长陈策》《郝家集扑灭十三凶》《罗汉山大摆“罗汉阵”》五节)。1961年5月,在《人民文学》发表《山呼海啸》(刊载《不速之客》一节)。1962年5月,在《新港》发表散文《散观平武》;同年7月,任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专职创作员。1963年2月,在《解放军文艺》发表《走狂飙》《飞车骑》,同年,完成《桥隆飙》初稿。1965年10月,任第一机械工业部政治部办公室主任。1966年,完成《山呼海啸》。1969年6月27日,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休息室接见了曲波,祝贺他的写作成就,鼓励他奋勉不息,向新的高峰攀登。
1971年,在北京结识画家颜地。1972年12月~1973年7月,对小说《山呼海啸》进行修改。1975年11月,在中青社开始长篇小说《山呼海啸》的最后修改。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曲波曾遭到打击迫害,身心受到摧残,在这种情况下,他仍坚持文学创作,并写了二十多万字的自传。1976年春,开始创作长篇小说《戎萼碑》。1977年,任铁道部工业总局副局长,并重新出版了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同年6月,在烟台创作完成《戎萼碑》,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出版,在《山东文艺》发表《戎萼碑》(《玄妙策》一节);7月,在《山东文艺》发表《戎萼碑》(《狭道逢》一节);同年12月3日,在《光明日报》发表散文《为革命创作有何罪!》。1978年1月,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巴基斯坦。1978年7月,长篇小说《山呼海啸》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1979年2月,长篇小说《桥隆飙》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79年11月,随中国铁路代表团访问英国,参观了伦敦铁路指挥中心、达比铁路科研中心,格林威治、约克等地。1980年2月,在《人民文学》发表散文《大不列颠一瞥》。1980年,发表散文《忆微》。1981年,前往海林瞻仰杨子荣烈士墓。同年9月,在北京接待日本友人和田、下崎夫妇;12月,在《时代的报告》第4期发表诗《巴基斯坦——亲爱的兄弟邻邦》。1982年3月,在《人民文学》发表散文《观画思人祭》;9月,创作散文《丝丝故乡情》;10月,在北京接待美国著名作家赫尔曼·沃克。1983年1月,在《胶东文学》第1期发表《丝丝故乡情》。
1983年2月,曲波离休。同年12月28日,创作散文《十天老友》。1983年4月,在《世界文学》第2期发表《十天老友》;同年6月,在《山西文学》第6期发表散文《卑中情——我的第一篇小说〈林海雪原〉》;同年,发表散文《遥寄扶桑故友》。1984年4月5日,创作散文《义情思》;同年7月,在《天津日报·文艺》发表《义情思》。1985年1月15日,创作散文《清水流香》;同年6月,在《鸭绿江》发表《清水流香》。1994年1月20日,创作散文《澳洲遥祭洛兄》;同年5月,在《中篇小说选刊》第3期发表《澳洲遥祭洛兄》。2000年,创作《回忆与遐想》。
人物去世
2002年6月27日,曲波因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尿毒症、肾衰竭数病并发,医治无效病逝,终年79岁。
2009年10月,由人民网和铁道部联合举办的“共和国铁路楷模”评选活动中,曲波当选为“共和国铁路楷模”。曲波妻子刘波代表曲波参加了“共和国铁路楷模”表彰大会。
个人生活
婚姻生活
妻子刘波,生于1924年,山东龙口人,1938年入伍,1939年5月入党。长期从事医护工作,离休前任北京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2024年4月14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100岁。
曲波和刘波都是1938年参加八路军的老革命。两个人同是山东烟台地区人,参军后又同在胶东军区。当时, 曲波15岁,刘波只有14岁。曲波在前方作战,刘波在后方做医务工作。两人相爱后,曾经发过誓,抗战不胜利不结婚。1946年,二人结婚。婚后育有两儿两女。曲波写小说只有妻子刘波一个人知道。曲波写《林海雪原》时还不懂那些高深的文艺理论,心里也没框子,想啥写啥,有时1天写1万字。到了星期天,刘波带4个孩子到公园玩,让曲波在家安心静心写作。夫妻俩一个写一个抄写,在齐齐哈尔工作期间就完成大部分章节的写作。1955年后,曲波夫妇一直住在北京百万庄一机部宿舍的一套两居室住宅内。
个人爱好
曲波小时候因家境贫寒,没读过几年书。他从小酷爱文学,十一岁那年,书中的字还认不全,就读《说岳全传》、《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又听过乡间老人说《西游记》,并攻读了几十篇《古文观止》和几十首唐宋诗词。参军后读了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狂人日记》、《祝福》和一些杂文集。读了马烽、西戎合作的《吕梁英雄传》,孔厥、袁静合写的《新儿女英雄传》,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福贵》,以及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曲波读书有两点好的习惯:一是精读、强记,所读过的书,全能记牢,重要的章节,还可以背诵。二是揣摩、甚解,做到读而解其意。特别对书中的人物,总是反复衡度好人与坏人,忠良与奸贼,善良与邪恶,英勇与怯懦,精明与愚昧的本源所在,悟人情之哲理,悉世事之兴衰。
子女后代
曲波长子叫曲晶晶。
曲波次子叫曲磊磊,1951年生于黑龙江,1958至1964年期间,师从谭万村学习传统中国书画,1977至1978年期间,在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班学习人体解剖。为了研究绘画,20世纪80年代,他到英国学习西方绘画。因为他成就卓著,而被推选为英国中国画画家学会主席。
曲波的大女儿叫曲淼淼。
曲波的小女儿叫曲毳毳,20世纪80年代,曲毳毳就和丈夫一起去了英国。后因为要照顾母亲刘波,就北京英国两头跑。
代表作品
出版图书
发表作品
创作特点
读者大众化
曲波将自己的读者对象确定为最广大的劳动人民。这种明确的读者意识使他在写作的时候,力求在结构、语言、人物的表现手法以及情与景的结合上都能接近于民族风格。这种追求从客观上决定了他的作品的大众性、普及性、通俗性品位。他所描写的是自身所经历过的战争,是自己患难与共的战友,是感动过自己而急待写出的人和事,这使作者具有一种充满崇敬和神圣感的创作态度。在创作中,他进而把对战友的深切怀念和强烈热爱上升为一种鲜明的阶级感情;把对战友的追忆转化为要为历史作出一种证明的使命感。曲波把自已的作品建立在一种真情和庄严的使命感上,这种真情和使命感虽然使他无暇顾及精致的技巧。这种严肃的创作态度贯穿在曲波《林海雪原》《桥隆飚》《山呼海啸》《戎萼碑》等一系列作品的始终。曲波明白动作性的故事对于作为读者的广大劳动大众的意义,他们的文化层次和欣赏传统决定了他们对文学的特殊期待。
作品亲历性
曲波作品所具有的传奇性素材带给读者的感觉是复杂的:一方面这类超出生活常规经验的事件的发生可给读者带来突然的惊喜,使读者获得一种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得到的新鲜体验;另一方面,这种离奇还会使以日常经验作为评价标准的读者对作品的真实性产生一种怀疑,这样的事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这种怀疑至少可以破坏读者阅读作品时庄严的艺术感觉。曲波小说中的某些因素有助于消除这种怀疑:他为他的小说加了一种亲历性色彩:在《林海雪原》《山呼海啸》《戎尊碑》中,曲波在扉页上都特意加上“以最深的敬意献给·…”的献辞,这使作品增加了几分真实感。在《林海雪原》所附的创作谈中,曲波更直接地说明写的就是自己所经历过的生活以及最亲密的战友。《桥隆飚》虽没有献辞,但却使用了第一人称叙述,而“我”又打着作者记实性人物的特殊烙印,这也增加了作品的可信性。这种特殊的基调使读者多少怀有一种阅读历史的态度来读曲波的小说。由于这个真实的历史前提,一切神奇和偶然也便获得了现实存在的可能。所以在为曲波的小说作总结归类时,往往会在“传奇小说”之前加上“革命历史”的限制。
素材传奇性
曲波作品所具有的传奇性素材为其讲好故事提供了充分的现实基础:白山黑水、林海雪原、敌后抗日、小分队剿匪、日伪间周旋,发生了许多离奇的事件和曲折的经历。把这些丰富的斗争生活如实地记录下来,便可成为一组组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曲波小说的魅力正是来自这种特定的题材。从五十年代的《林海雪原》到七十年代的《山呼海啸》等作品,曲波总是选择那种轰轰烈烈的、带有传奇意味和神秘色彩的事件来展开他的故事叙述。这些故事展开的基础是你死我活的冲突、艰苦卓绝的斗争,与天与地与匪与日伪斗争,一切处在冲突的两个方面。这样,故事的发展便产生一种惊心动魄的效果。在《林海雪原》中,冲突的一方是解放军剿匪小分队,另一方是凶残的土匪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在《桥隆飚》中,冲突更加复杂,一方是中国共产党特派员,一方是桥隆飚这支特殊力量,另一方是日伪汉奸,敌我的冲突更是借助于一场场的具体战斗来展开。
曲波把具体冲突纳入基本冲突的框架之内,而基本冲突又借一场场具体冲突去实现。这些冲突使故事一直处于动态发展之中,无需借助于叙述技巧也可时时自然地生出许多神秘和悬念,而那种你死我活的激烈程度又大大地增加了故事的紧张度,这些又正是大众读者所喜闻乐见的。在这些冲突中,作者加入了大量的神奇、巧合、偶然以及传奇所需要的其它因素。在《林海雪原》中,小分队的战无不胜、少剑波的料事如神、杨子荣只身入虎穴战胜对手的卓绝智勇、姜青山在小分队面临困境时的突然出现,都显得那么神奇和不可思议;《桥隆飚》中主人公数次的出奇制胜转危为安;《山呼海啸》中十九岁的指挥员凌少辉对战斗的运筹帷幄与英勇善战、苏志毅的密而不漏力战群顽、老赵松的数次大难不死以及《戎尊碑》中戎萼的无所不能、死而复生等等足以使人惊奇得睁大眼睛。
叙述平实化
曲波的作品在叙述形态上,传奇的内容却是通过一种老老实实的叙述来表现的。首先在叙述方式上,这些小说大都以时间发展的自然顺序为线索,按照原始的故事叙述方式来展开。虽然小说中有时必要的交待及人物对往事的回忆似乎打破了这种顺序,但这种“倒叙”也是以故事的发展为前提的,并未打破那种总的叙述格局。客观地讲,这种叙述方式适合一种线性发展的情节过程,它虽可以讲清楚一个事件甚至一段生活,但却较少具有艺术张力,难以为故事本身的魅力增值。其次,在叙述角度上,无论是《桥隆飚》的第一人称叙述,还是其它作品的第三人称叙述,作品提供给读者的都是一个俯视一切的全知视角,这个角度使读者对智慧、阴谋、事情的来龙去脉都一览无余。在曲波的作品中,对事件发展具有确切预见性的以及深入到人物内心的描写比比皆是。曲波不准备对读者隐瞒和保留什么,作品提供给读者的观照角度不仅使人能看到人物幕前的活动,甚至也能看到幕后的准备工作。这种叙述角度虽然可以使读者对事件发展一目了然,但同样难以给故事本身增加更多的意味和神秘色彩。所以,曲波小说扣人心弦的效果主要来自曲折传奇的故事本身,而很少来自故事的叙述技巧,叙述的目的是为了讲清事件,而很少去注意叙述本身所产生的魅力。这些正是它和八十年代出现在中国文坛的同样讲求故事性的“探索小说”的区别。这种直白、清楚的叙述方式似乎恰恰是大众读者所乐于接受的。
性格简单化
曲波在小说中所塑造的也大都是这种易于被读者记忆和传诵的“大众人物”。在作品中他们往往在某一种性格因素的作用下行动,如杨子荣的勇敢、少剑波的机智、座山雕的奸诈、苏志毅的细致。这些人物显然不同于那种具有多重性格组合的艺术形象,也同生活中性格复杂的普通人相去甚远,他们的性格还缺少变化,甚至在着力写一个人进步过程的《桥隆飚》中,主人公自始至终也都以鲁葬的姿态出现。这种单一的性格恰恰易于被大众所接受,同时特别是曲波的英雄人物,他们的某种精神或性格力量又被夸张到神奇的地步,这种神奇的力量足了一个特殊时期大众读者难以满足的某种心理期待,因而也乐于被他们接受。所以一时间,曲波小说中的某些英雄经评书、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谊染,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成了名副其实的“大众英雄”。曲波作品的主人公在行动面前很少具有能体现复杂性格内容的静态反思,他所着意表现的并不是人物在这种现象面前复杂的内心反应,而是人物随之面产生的外部行为。这样做虽然影响了对人物性格复杂内容的全面描写,却无疑会使故事因减去枝蔓而显得更加简洁。
情感倾向性
曲波的小说在整体上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倾向性,就是在构成作品最基本最具体的词句段落上,也带有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曲波作品的人物在感情、思想等心理内容大都取决于曲波对他们所属阶级性的理解。这种倾向性在对人物的描写上也有充分体现。在强烈的爱憎之情作用下,曲波作品的主人公明显地具有“正面”和“反面”之分。曲波对正面人物的描写具有理想化倾向,而对反面人物则具有脸谱化倾向,而且这种倾向在曲波的创作中愈来愈明显。如果说,在《林海雪原》中,正面人物的理想化色彩还增添了这些传奇人物的“传奇性”的话,那么到《山呼海啸》等作品中,这种理想化倾向则多少破坏了人物的艺术魅力。而“脸谱化”的人物是一种明显体现着作者情感倾向的人物。曲波的人物尤其是反面人物都有“脸谱化”倾向。反面人物不仅本质凶狠,而且面目狰狞丑恶不堪,这种描写会唤起读者一种本能的厌恶。在对反面人物处理上,曲波的小说还越来越有一种简单化倾向,这主要表现在作品多偏重描写这些人物凶狠、愚蠢、必然灭亡的阶级本质,而很少去描写他们独特的个性,很少把他们放在同正面人物对等的位置上进行表现。在“文革”前创作的《林海雪原》等作品中,反面人物虽处在被剿灭的被动描写的位置上,但人物形象仍因其独特的性格特征而有一定的独立审美价值。到《山呼海啸》《戎尊碑》等作品中,反面人物则除了一惯凶恶的阶级本质外很少有个人固定的特征,他们明显地根据需要而狡猾而愚蠢而失败。
获奖记录
人物影响
人物成就
曲波作为著名人物被收入《大百科全书》《人物辞海》。
作品影响
2019年9月,《林海雪原》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1957年9月,《林海雪原》由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初版印数为5万册,当时就引起轰动,读者争相购买和阅读,成为当时全国最受欢迎的、销售量最大的一部小说。从初版到20世纪60年代初的短短几年间,《林海雪原》的印数已超过100万册;直至201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还在继续增加着《林海雪原》的版次。1958年6月,《林海雪原》以《奇袭虎狼窝》为名,被译成俄文,中国作家代表团出席在苏联塔什干召开的亚非作家会议时,《奇袭虎狼窝》是带去的文学作品之一。《林海雪原》曾先后被译成英文、俄文、日文、蒙古文、朝鲜文、越南文、挪威文、阿拉伯文等多种外文在国外出版。
1957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赵起扬、夏淳等人将《林海雪原》改编成话剧《智取威虎山》,由焦菊隐执导。
1958年,中国京剧院范钧宏根据小说前8章改编成现代京剧《林海雪原》。同年,文化部召开“戏曲表现现代生活座谈会”,上海京剧院在会议精神指导下,根据小说和中国京剧院的京剧《林海雪原》,并参考同名话剧,由申阳生执笔,编演了京剧现代戏《智取威虎山》,这部作品就是后来样板戏的雏形。同年,还有北京京剧团的京剧《智擒惯匪坐山雕》(原名如此),由马长礼、谭元寿等主演。
196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上海京剧团《智取威虎山》剧组集体改编的京剧剧本《智取威虎山》。
1970年,屡经修改的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最终定型,成为“文革”时期样板戏之一。
1968年至1970年,《智取威虎山》被拍成样板戏电影。
1960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电影《林海雪原》,刘沛然、马吉星编剧,刘沛然导演。
1986年,吉林电视台出品10集电视剧《林海雪原》,由朱文顺执导,林达信、韩再峰、白玉娟等主演。
2004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话剧团、深圳市委宣传部文艺创作中心与万科影视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李文岐执导,王洛勇、于洋、童瑶等主演的30集电视剧《林海雪原》首播。
2006年,青山动画开发了同名动作角色游戏《林海雪原》。
2011年,上海美术制片厂等联合出品动画电影《智取威虎山》。
2014年,徐克执导3D电影《智取威虎山》,取得8.81亿元人民币票房。
2017年,由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黑龙江广播影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等出品,金姝慧导演,李光洁、张睿、倪大红等人主演的64集电视剧《林海雪原》,作为向建军90周年献礼剧在安徽卫视、山东卫视、黑龙江卫视播出。
社会任职
曲波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四届理事,第五、六届名誉委员,铁路文联副主席。
社会评价
人物评价
曲波同志的一生是为民族解放浴血奋战的一生,是以笔为枪为中国社会主义文艺谱写英雄、铸就经典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忠诚奉献的一生。作为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曲波同志始终将个人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枪林弹雨的洗礼和时代风云的激荡,见证了他对革命事业的赤子之心、对土地和人民的深情厚爱以及由此焕发出的使命担当和顽强斗志。时光流逝,但曲波同志没有远去,他的《林海雪原》将永远留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记忆里,构成我们精神血脉中鲜红的基因。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要继承和赓续曲波同志等老一辈革命者和革命作家的精神风范,以战士的风骨和襟怀,以鲜活饱满的文学创造,为新时代新征程谱写新的华彩篇章。(“曲波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张宏森致词 评)
曲波他既是在金戈铁马、林海雪原中创下英雄业绩、写下英雄诗篇的作家,也是一位睿智、宽厚、慈爱的长者。无论我们是否见过曲波本人,都带着个人的记忆和情感在怀念他,他的文学书写能够与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成长发生密切关系,他的思想深刻地融入了我们的精神血脉,这是一个作家最大的光荣。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要不断从曲波这一代革命战士和革命作家身上汲取宝贵的精神营养,开拓中国文学的新境界,完成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光荣使命。(“曲波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李敬泽 评)
曲波虽然在《林海雪原》之后又作了新的和顽强的探索,写出了部头庞大的作品,但是,如果能经得起时间的筛选;他的作品首先被人提起的无疑还是《林海雪原》。一次闪光,渐趋暗淡。曲波的创作经历在同时代的一批作家中颇具代表性,反映了当代文学中的一种独特现象。(《曲波:一代作家的创作动因与文学道路》 评)
曲波的红色经典作品《林海雪原》可谓家喻户晓,不仅在当时是畅销小说,而且还被改编为秧歌剧、电影、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同样是曲波呕心沥血创作的《桥隆飙》虽然不如《林海雪原》一样被大众熟知,但是直至今日仍迸发着活力,被多次改编成电视剧。(贺同越 评)
曲波叔叔真的特别棒。他上马能战,下马能写,一部《林海雪原》一经面世就红遍了大江南北。曲波叔叔思维异常敏捷,那种谈笑风生、游刃有余的画面,至今令我难忘。(颜珍 评)
作品评价
《林海雪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被改编为话剧、电影、电视剧等诸多影视题材,已经成为影响几代人的红色经典。今年适逢曲波同志百年诞辰,我们一起缅怀他的为人和为文,感受他为社会主义文学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重温红色经典中革命战士怀抱理想、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林海雪原》是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史上的一页传奇,是文学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仍然具有学术研究的广阔空间。(“曲波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李敬泽 评)
轶事趣闻
少年习武
少年时期,曲波嫉恶如仇,内心富有正义感。有一年冬天,他读《说岳全传》时,读完“岳元帅风波亭归天”一节,哭了一宿。第二天也不去打柴了,把书中所有秦桧的名字,一个个全挖掉。没想到挖了这页秦桧的名字,背页上的文字自然同时被挖掉了,好好的一本书,就这样被挖得残破不全,爱书如命的曲波忍不住哭了。出于对书中英雄人物的崇拜,曲波爱上了武术。11岁时,他去到村里的武馆习武,这一去就是5年。武馆里的老师对他极其严格,从基本功到拳法招式,无一不亲自示范教习。除了习武以外,他在武馆里还听了许多惩恶扬善的传说故事。
援助前线
1950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刚刚担任沈阳皇姑屯机车车辆厂党委书记的曲波,奉命带领工厂北迁齐齐哈尔,与齐齐哈尔铁道工厂合并,组建齐齐哈尔铁路工厂(齐齐哈尔车辆工厂的前身)。铁道部东北铁路总局任命曲波担任齐齐哈尔铁路工厂党委书记兼副厂长。厂党委提出了“快拆、快装、快运、快安装、快生产,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口号。全厂职工不分白天黑夜拼命工作,使满载着重要设备和物资的列车,一列一列从沈阳开往齐齐哈尔。仅用半个月的时间,就把上万吨物资和千台设备迁至齐齐哈尔,完成了两厂合并的任务。两厂合并后,工厂立即开始了建厂工作。当时,滴水成冰的严冬,最低气温零下40度。曲波在全厂干部会上做动员讲话时说:“建厂任务非常艰巨,冬季施工,困难重重,但是为了抗美援朝,必须战胜所有的困难,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把货车和铸钢车间的厂房建起来,保证货车投入生产。”曲波带领职工们冒着严寒,铺道路、安管道、建厂房,昼夜施工,仅用4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货车、铸钢、修车、氧气等10个车间的建筑工程。当时铁道部下达给工厂的主要任务是修理机车、客车和货车,新造少量货车。为了支援抗美援朝,工厂加大了货车生产产量,1951年完成新造货车1200辆,1952年生产货车1700辆。这些新生产的货车变为一条条长龙,把战备物资运往朝鲜战场,为抗美援朝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创作《林海雪原》背景
1945年10月,随支队长田松带领的胶东军区海军支队从山东龙口登船赴大连进入东北。田松支队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牡丹江军区,田松任军区副司令员(《林海雪原》田副司令的原型),22岁的曲波任牡丹江军区二团副政委。在此期间,他曾率领一支英勇善战的小分队,深入东北牡丹江一带深山密林与敌人周旋,进行了艰险的剿匪战斗。在参加解放东北的战争中两次负重伤。这段战斗生活经历成为他创作《林海雪原》的素材。
从军队转业之后,曲波常常跟朋友讲述当年和战友在冰天雪地里和土匪战斗的故事。1954年6月,曲波因反对学习苏联推行“一长制”受到批判。曲波在写检查中经常想起在牡丹江剿匪中牺牲的战友。直到1955年冬天,一场纷飞大雪使曲波辗转反侧。他想起当年杨子荣披大雪进威虎山,自己目送他没入漫天大雪中的情景。他猛地从床上爬起,拿出一叠白纸,挥笔疾书:“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后来此话便成了《林海雪原》一书的献词,也是《林海雪原》创作的开端。后来曲波在《林海雪原》的后记中写道:“及抵家,一眼望见那样幸福地甜睡着的爱人和小孩子,一阵深切的感触涌上我的心头……我的宿舍是这样的温暖舒适,家庭生活又是如此的美满,这一切,杨子荣、高波等同志没有看到,也没有享受到,但正是为了美好的今天和更美好的未来,在最艰苦的年月里,他们献出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
“普律”印章
1960年苏联老军人委员会邀请中国伤残老军人到苏联访问,中央同意让老红军王维舟当团长,曲波当秘书长,负责具体工作。出国前,陈毅找他们谈话,谈完正事后陈老总与曲波闲聊。他说:“你这个名字好,有曲也有波,这是个普遍规律,没有绝对直线。”他还兴致很高地给曲波起了一个字:“你叫普律(普遍规律之意)吧。”后来曲波还用“普律”刻了一个印章。
被推荐看《林海雪原》
1960年代初期,曲波有一次到北京医院看病,无意中发现贺龙元帅也在放射科等着领取体检的X光片子。贺龙得知他在一机部工作,就问:“一机部有人写了一本《林海雪原》,你看过吗?”曲波愣住了,不好意思地承认自己就是作者,是用业余时间写的。贺龙高兴地拉着曲波的手向周围的人介绍,大家说“都看过《林海雪原》了”。贺龙笑着说:“那就再看一遍。”曲波回家后高兴地说:“没想到这么高级的首长还看了这本书。”
不忘故乡
曲波时刻惦记着自己的家乡。1958年他曾捐款帮助乡亲们修水库。1978年他与刘波一道回到抗日战争时期打游击的山区,重新走访那里的群众,挥笔写下了《丝丝故乡情》的诗歌:“飞马走天下,归里观沧桑。耕遍归战场,罗布新渔庄。地翻金谷浪,山飘花果香。躬身敬父老,善能破天荒。”
后世纪念
纪念活动
2023年3月30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中国现代文学馆、人民文学出版社承办的曲波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出席座谈会并致辞。座谈会由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主持。
纪念雕像
黑龙江省海林市人民广场塑有曲波雕像。
参考资料
曲波.《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8 13:0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