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病原菌的致病力可分为致病性真菌和条件致病性真菌。致病性真菌本身具有致病性,条件致病性真菌致病性低,通常不感染正常人,但正常人大量接触后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感染。
疾病描述
深部真菌病是指致病真菌不仅侵犯皮肤、黏膜而且侵犯深入部组织和内脏所致的疾病。真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某些真菌可以感染人体而致病。致病真菌分为两大类:①原发病原菌:如组织胞浆菌、新型隐球菌、芽生菌等。②条件致病菌:如念珠菌、曲霉菌、毛霉菌等。深部真菌病常为继发感染,多在糖尿病、
血液病、
恶性肿瘤、大面积烧伤、严重营养不良或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基础上发病。或长期应用抗生素、
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使机体内菌群失调或抑制了机体的
免疫反应而诱发。曲霉菌病是由致病曲霉菌所引起的疾病。致病菌主要经呼吸道心如侵犯肺部,也可侵犯皮肤、黏膜。严重者可发生
败血症,使其他组织和系统受累。近年来证明一些曲霉菌可致癌。
症状体征
肺曲霉病
最常见,多发生在慢性肺部疾病基础上。临床表现分两型:
①曲霉菌支气管—
肺炎,大量曲霉孢子被吸入后引起
急性支气管炎,若菌丝侵袭肺组织,则引起广泛的浸润性肺炎或局限性肉芽肿,也可引起坏死、化脓、形成多发行小脓肿,起病者高热或不规则发热、咳嗽、
气促、咯绿色脓痰、慢性者见反复额咳嗽、咯血等类似
肺结核症状。肺部体征不或二问及粗湿罗音。X线检查间
肺纹理增多,肺部可见弥漫性斑片状模糊阴影、团块状阴影。
②球型肺曲霉菌病常在
支气管扩张、
肺结核等慢性肺疾患基础上发生,菌丝体格再生肺
内腔中繁殖、聚集并与纤维蛋白和
黏膜细胞形成球型肿物,不侵犯其他肺组织。多数患者无症状或表现原发病症状,或出现发热、咳嗽、气急、咯粘液脓痰,其中含绿色颗粒。由于菌球周围有丰富的血管网,可反复咯血,肺部X线检查可见圆形
曲霉球悬在空洞内,形成一个
新月体透亮区,有重要诊断价值。
变态反应性曲霉菌病
过敏体制者吸入大量含有曲霉孢子的尘埃,引起
过敏性鼻炎、
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或变性肺曲霉菌病。吸入后数小时出现喘息、咳嗽和咳痰,可伴发热。大多数患者3—4天缓解,如再吸入又复发上述症状,痰中可检出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和菌丝。培养见烟熏色曲霉菌生长,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0×109/L),血清IgE>1000ng/ml。
全身性曲霉菌病
多见于原发性和
继发性免疫缺陷者。曲霉菌多由肺部病灶进入血循环,播散至全身多个脏器。白血病、
恶性淋巴瘤、肿瘤、慢性肺部疾患、长期适用抗生素和
皮质激素等,是发生本病的诱因。其临床表现随所侵犯的脏器而异,临床上以发热、全身中毒症状和栓塞最常见。累及信内膜、心肌或心包,引起化脓、坏死和肉芽肿,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引起
脑膜炎和
脑脓肿。消化系统以及肝受累多见。
疾病病因
曲霉菌属丝状真菌,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引起人类疾病常见的有烟曲霉菌和黄曲霉菌。
曲霉菌广布自然界,存在土壤、空气、植物、野生或家禽动物及飞鸟的皮毛。也常见于农田、马棚、牛栏、谷仓等处。可寄生于正常人的皮肤和上呼吸道,为条件致病菌。一般正常人对曲霉菌有一定的抵抗力,不引起疾病。曲霉菌病大多为继发性,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病原菌可经
皮肤黏膜损伤处或吸入呼吸道,进而进入血液循环到其他组织或器官而致病。
过敏体制者吸入曲霉菌孢子可触发IgE介导的变化反应而支气管痉挛。
病理生理
曲霉菌最常侵犯支气管和肺,可侵犯鼻窦、
外耳道、眼和皮肤,或经血行播散至全身各器官。病变早期为弥漫性浸润渗出性改变;晚期为坏死,化脓或肉芽肿形成。病灶内可找到大量菌丝。菌丝穿透血管可引起
血管炎、血管周围炎、血栓形成等,血栓形成又使组织缺血、坏死。
诊断检查
病原体检查
取自患处的标本作直接涂片或培养,涂片可见菌丝或曲霉菌孢子,培养见曲霉菌生长。曲霉菌是实验室常见的污染菌,必须反复涂片或培养,多次阳性且为同一菌种才有诊断价值。
病理组织检查
取受损组织或淋巴结活检,可根据真菌形态确诊。尤其对播散性曲霉菌,可及时作出诊断。
治疗方案
一般治疗
1、积极治疗原发并,去除病因。
2、严格掌握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用药指征,尽可能少用或不用这些药物。
3、加强护理和支持疗法,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抗真菌治疗
1、制霉菌素
(1)局部用药:可制成油剂、霜剂、粉剂、溶液等,浓度为含制霉菌素10万U/g或/ml基质,依患者具体情况援用一种剂量一型局部涂擦,每日2—4次。
(2)口服:肠道
念珠菌病可给予制霉菌素口服,新生儿每日20—40万U,2岁以下每日40—80万U,2岁以上每日100—200万U,分3—4次饭前服用,疗程7—10日。口服不易吸收,全部由
粪便排出。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轻泻。
(3)
雾化吸入:适用于呼吸系统
念珠菌病,制霉菌素5万U溶于2ml0.9%氯化钠溶液中雾化吸入。
2、二性霉素B为多烯类抗生素
与真菌胞膜上的固醇类结合,改变膜的通透性,使菌体破坏,起杀菌作用。是目前治疗
隐球菌病、组织胞浆菌病和全身
念珠菌病的首选药物,对曲霉素菌病效果较差。
(1)
静脉滴注:开始义用小量,每日0.1mg/kg,如无不良反应,渐增至每日1—1.5mg/kg,疗程1—3个月。静注时用5%葡萄糖液稀释,浓度不超过0.05—0.1mg/ml,缓慢
静脉滴注,每剂不少于6小时滴完。浓度过高易引起
静脉炎,滴速过快可发生抽搐,心律时常、血压骤降,甚至心跳停搏。
(2)椎管内注射或脑室内注射:限于治疗隐球菌性膜的病情严重或
静脉滴注失败的病例。儿童鞘内注射,首次0.1mg用蒸馏水(不用0.9%氯化钠溶液)稀释,浓度不超过0.25mg/ml(偏稀为宜)或将药物与腰穿时引流出的脑脊液3—5md混合后一并缓慢注入。以0.5mg为止不低超过0.7mg。疗程一般约30次,如有副作用可减量或暂停用药,脑脊液内药物过多可引起
蛛网膜炎而脑脊液细胞增多,暂时性神经根炎、感觉消失、
尿潴留、甚至瘫痪、抽搐,如及早停吆五,大多能缓解。
(3)二性霉素的副作用:恶心、呕吐、腹痛、发热、
寒战、头痛、头晕、贫血、血小板减少,血栓性静脉炎等,对炎、肾、造血系统有一定毒性。为减轻副作用,可于治疗前半小时及治疗后3小时给阿司匹林,严重者可用
静脉滴注氢化可地松或地塞米松。用药期间,应每隔3—7天检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血清肌酐>2.5mg/dl时用药应减量,尿素氮>40mg/d应停药,停药2—5周恢复正常,再从小剂量开始给药,注射部位易发生
血栓性静脉炎,最初输液部位宜先从四肢远端小静脉开始。
3、5—氟胞嘧啶
是一种口服系统性抗真菌化学药物,对隐球菌和白色念珠菌有粮食抑制作用。可与二性霉素B合用,治疗全身性
隐球菌病,剂量为每日50—150mg/kg,分4次口服,疗程4—6周。婴儿剂量酌减。口服吸收良好,血清浓度高,脑脊液浓度可达血清的64—88%,容易产生耐药性,副作用有恶心、呕吐、皮疹、中性粒细胞核血小板减少,肝肾损害,与二性霉素B合用时可减少耐药性,药量可稍减,毒性反应可减轻,可缩短疗程。
4、克霉唑为广谱抗真菌药
1—5%软膏皮肤外用,口服易吸收,剂量每日20—60mg/kg,分3次口服。全身性深部真菌感染可与二性霉菌B联合使用。副作用有胃肠症状、兴奋失眠、
荨麻疹、
白细胞减少、ALT升高等。
5、酮康唑合成的口服咪唑类抗真菌药
系咪唑类衍生物。通过抑制麦角甾醇的合成,改变真菌细胞的通透性,导致真菌死亡。抗菌谱广,口服体内吸收良好,毒性反应低,对
念珠菌病、曲霉菌病、组织胞浆菌病等疗效均显著。开始剂量:体重30公斤以下者每日口服100mg,30公斤以上每日口服200—400mg,1—4岁者每日口服50mg,5—12岁,每日口服100mg,如小儿每日达400mg高剂量时,可有恶心、呕吐、一过性的低胆固醇血症状和
肝功能异常。
6、氟康唑(Fluconazol)
双三唑类抗真菌药,作用机理和抗菌谱与酮康唑相似,体内抗真菌活性比酮康唑强,生物利用度高,口服吸收好,对念珠菌、隐球菌等有抑制作用,可在
脑脊液中达到有效治疗浓度>3岁每日3—6mg/kg,一次口服或静滴,副作用有胃肠反应,皮疹、偶致
肝功能异常。
治疗原则
1.应首先在感染部位采取标本进行涂片检查及培养,找到病原真菌时方可确诊。自无菌部位采取的标本培养
阳性者为疑似病例。
2.根据感染部位、病原菌种类选择用药。
3.疗程需较长,一般为6~12周或更长。
4.严重感染的治疗应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的抗真菌药物,并应静脉给药,以增强疗效并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
5.在应用抗真菌药物的同时,应积极治疗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6.有指征时需进行外科手术治疗。